《社論》新銀行症候群
自從十五家新銀行陸續加入市場之後,的確有一番新氣象,首先的表現就是存放款利差的縮小,其次就是新銀行在放款業務上所表現的衝勁。由於一般信用往來具有顯著的累積效果,所以這方面無法在短期內有大的突破。結果自然使
新銀行把資金集中貸放到營建或建築方面。
這種放款結構的轉變,已引起財金當局的高度重視。一方面擔心因而刺激建築業的過熱景氣,另方面則擔心貸放風險的集中,一旦建築業景氣受挫,將受到牽連。美、日銀行的營運正遭遇這一問題。針對這一情勢,不但金檢單位正加強檢查以防患未然,甚至還有選擇性信用管制的說法。
由於新銀行全屬民營,這與過去的公營銀行,不論在經營目標、理念、手法上不同,甚至連在體質上,經營決策模式上,亦有明顯差異。因此,不但將來的績效結果可能不同,連帶也使其資金運用與資產負債的結構比例,有顯著的差異。面對這一趨勢,不僅銀行本身,連財金主管都必須提升對銀行風險管理的知識與技術。這有必要加緊學習國外的經驗,以為借鏡。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就是,由於大批新銀行與原有以公營銀行為主體的銀行市場結構大有不同。因此,其資產結構,即各式各樣的放款金額、比例與成長,都將發生變化,這不但影響不同產業的將來發展,也使央行控制貨幣政策的工具產生衝擊。
面對這一情況,銀行與金融主管如何攜手學習、充實銀行經營管理風險的能力,應該才是促使國內金融產業正常發展的關鍵,更是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所應考慮的因素。
【1992-04-14 聯合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