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 文/陳金城
25歲的林姓女子在父母陪同下就醫,臉上露出擔憂的神情。媽媽說,孩子去年8月在家中昏倒,家人送她到鄰近醫院急診。當時做了抽血、驗尿、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都顯示正常,原以為只是太勞累引起,就沒有再繼續追蹤。
▲病患核磁共振檢查影像,紅圈處為腫瘤部位。(照片提供/陳金城)
直到今年4月又突然在家中暈倒,送醫急救後,仍做了各種的檢查,但還是沒有找出病因。
林媽媽帶著女兒到耳鼻喉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婦產科、心臟科等科別看診,終於在婦產科門診裡,醫師詢問她的經期狀況。
林女表示,近一年多來,月經總是斷斷續續,雖然有接受中醫調理,但經期還是亂。她的抽血報告發現泌乳激素偏高,於是醫師建議她到神經外科進一步做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林女的腦下垂體裡長了一顆0.8公分腫瘤。
腦下垂體瘤是相當常見的良性腺瘤,為顱內腔唯一真正原發性腺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10-15%,好發年齡約在20-40歲之間。
多數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是內分泌不平衡及腫塊效應。內分泌不平衡往往會造成正常的內分泌機能失控,如泌乳激素分泌增加,女病患可能會出現不孕症、泌乳症、無生理期的情況,而男病患可能會有女乳症、陽痿及性功能障礙等症狀。
若是生長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會導致肢端肥大症及腕道壓迫症候等;假如腫瘤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則可能會產生如月亮臉、水牛肩、妊娠紋等;若腫瘤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病人可能會有體重減輕、手顫抖、不耐熱或睡不著等症狀。
在治療上,腦下垂體瘤需依照是否有分泌激素或壓迫視神經,來考慮不同的治療的方法,有些可以單用藥物治療,有些則需要手術後視腫瘤狀況及激素分泌情況輔助電療或藥物治療。
林姓女病患在經鼻內視鏡手術切除腫瘤之後,泌乳激素由原來的330降為6.51,不僅恢復狀況良好,且不再有頭暈情況,經期也能更順,後續只需要做定期追蹤即可。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