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2年9月11日 星期五

許文龍 企業大‧心胸更大


身分證職業欄:漁夫 最喜歡的工作:老師

【記者張必瑜╱仁德報導】【1992-09-11/聯合報/17版/鄉情】

身為台灣十大企業之一的奇美企業集團董事長許文龍不像個典型的生意人,永遠保持神祕感,不願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他說他不是公眾人物,要過平凡的日子,希望仍能跟以前一樣自在,穿著拖鞋汙衫、坐在街頭吃「度小月」。他是台灣十大企業家之中最「不務正業」的一位。身分證職業欄寫的是:「漁夫」,而他喜歡的工作則是:「老師」。

很多人都知道,許文龍小時候因家境清貧無法一償藝術家夢想的故事。但很少人知道,人到中年,在他事業有成之際,曾努力鑽研小提琴與油畫,但發現自己「沒有才氣」。既然當不成藝術家,就當個快樂的觀眾,甚至成立基金會、幫助有才氣的年輕人一圓當年他的藝術家夢!

許文龍對物質金錢不那麼在乎,在他心裡,人生最重要的是:「幸福快樂」。他說:「幸福的人不見得最有錢,也不是非得當上博士才會幸福。因為如果非得有錢才會快樂,那麼全世界有幾個人能幸福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知足』,有健全的心理才會活得快樂。」

別以為這麼一番「大道理」說來容易、做來難,許文龍卻把這麼一套理論貫澈在生活裡、在教育孩子的身教裡、在奇美的企業哲學裡,讓人性化的生活成為合理的「幸福」,讓孩子不驕矜不浮誇,更大膽地將原本的家族企業轉型,讓員工以公司為家族,榮辱與共。

在生活中,他絕不肯為了「賺更多錢」委屈自己加班,絕不會為了擴充事業而放棄藝術嗜好,因為生而為人,生活的樂趣不能被抹殺。因此,他希望讓更多人能重新發現真正的生活趣味,了解「生活的藝術」,回到人的本質,享受做個「人」的快樂。

他說,別以「沒時間」作藉口,時間的分配掌握在自己手上。

許文龍自己就很瀟灑,他每個星期只有周一上班,召開重要的決策會議、與重要幹部溝通,批批公文,董事長做得很「輕鬆」。其他的日子,他一早游泳完,和司機一起到安平外海釣魚,釣完魚後回家拉小提琴、聽音樂,或者畫畫圖,曰子過得十分愜意。

釣魚釣得自在逍遙,從台南安平一路釣到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加拿大,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早期他為了法令限制,甚至將身分證職業欄改為「漁夫」,一周至少四次的釣魚活動反倒成了「主業」似的。

奇美基金會執行長潘元石就說,許文龍在釣魚時不只是釣魚而已,此時作的思考與決策也特別深刻。

許文龍倒不承認釣魚是「為了思考」,但他獨個兒靜靜地在海上垂釣,看著遠方,不想想事情也難。他說:「生意人忙於事業,靜下來的時間比較少,大概我比他們多了沈澱思索的時間與空間吧。」

有了思考空間,人生便海闊天空。事事不強求、錙銖不計較,許文龍說:「我這個董事長,除去家用等必要的開銷,一個月所剩不過三萬多塊,跟我們奇美門口的警衛先生差不多。但我沒有私心、不任用私人、不關說、不干預,就是要讓大家盡量發揮才能,他們都說我是個好的董事長,我做得開心快活,問心無愧。」

對於奇美一千三百名「工作夥伴」,他從不稱他們為「員工」,改稱「從業人員」。因為他相信大家是生而平等,在公司內是因為各有專職才有不同的稱謂,並沒有上下、大小之別,因此,棄「工」之稱而改為「從業人員」,就是為了給所有奇美人應有的尊重與平等,並且利潤均分。

有一次,他因公出外開會,途經奇美一家關係企業,因奇美的關係企業太多,很多他都沒去過,心想何不順便進去看看,不想被警衛擋駕,任憑隨行人員怎麼說,都不肯放行,只得在會客室中枯坐,等總經理出現,才證實了身分。警衛嚇壞了,以為會被處分,沒想到第二天,布告欄上貼出他加發半薪的獎勵,鼓勵他忠於職守。

許文龍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人,明明是企業家,日子卻過得半像隱士、半像藝術教育家,談起藝術來逸興遄飛;而一談到企業經營,也沒有半句「生意經」,不講「如何賺錢」,只講「如何帶人」。

奇美不只是台南的大企業,更是世界上第一大出產ABS塑膠原料的廠家。從成立以來,奇美從來沒有主動辭退過任何一名員工,在台南人心目中,在奇美工作比在銀行的金飯碗還保險,更令人艷羨。

許文龍的帶人哲學不同於一般「成功企業家」,他說:「大部分人都可以是人才,就看你怎麼『挖』出他的優點而已。

「我帶人有幾個原則:第一,提供好的環境,讓他們自由發揮。我相信,一般人發揮出來的只有三成,如果不予限制,可能發揮的更多,工作情緒也會高。其實,頂尖的人才也是可遇不可求,因此,既然要用人就要『放手、放心』,完全授權。

「第二,我們作頭的要有擔當。有了功勞是大家的,有錢賺由大家分,如此一來,人人在奇美都可以做『王』,誰會不好好做呢?家族企業的壽命最多五六十年就完了,而奇美在十幾年前就將公司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再引進有能力的人,讓經營人有權參與股東,營業額與財務公開、利益一致,一旦公司不賺錢,老闆不急,從業人員急,因為大家唇齒相依、利益與共。

「第三,做領導人要了解到:用十個人、不可能十個都好,如果有七八個人不錯就很好了。老闆應該這麼想:『我有七八個很優秀的人才』,而不是整天擔心:『公司有兩三個搗蛋鬼』,否則那個老闆還睡得著呢。對於這些能力不是很理想的部屬,我們能做的只是防止他們影響其他人的工作,期使發揮最大的整體戰力。」

對於孩子的教育,他也抱持同樣包容與尊重的心情,與孩子間親如朋友,尊重他們的興趣與抉擇,而聚在一塊時常合奏四重奏以自娛。

他說:「中國人講『富不過三代』,如果社會上的有錢人一直有錢下去,有才能的人便很難出頭,社會一定會崩潰。父親有錢、兒子不一定有錢;父親好、孩子不一定也好。他們生在富裕的家庭,容易養成依賴性,而一生下來就有家族的包袱與壓力,對他們也很不公平。還不如教導他體會人生的真諦,『憨慢』點沒關係,有錢沒錢也無所謂,只要是對社會有貢獻就好,有了進步就要歡喜。」

他的兩個女兒都已結婚,許文龍並不期望女兒能「嫁龍成鳳」,他的觀念是:選先生又不是選東西,重要的是「內容」。「為什麼女博士非得嫁個博士先生呢?這個觀念一定要打破!」因此,學歷、家世都不必講「門當戶對」,他的兩個女婿沒有傲人的家世與財富,但他完全尊重女兒的決定,並鼓勵她們:「即使遇到平凡的人,也要如足,才會快樂幸福。」

至於他的獨子,學的是建築,對藝術史也很有研究。他在奇美的基層工作,公司裡的人說,經常在餐廳看到他,擠在人群中排隊、拿飯票打菜,完全沒有公子哥兒的架子。

目前他被派往日本三菱及加拿大公司進修,學的是:「企業如何回饋社會」。許文龍希望獨子在考察過國外作法後,投入他十五年的「台南文藝復興」計畫。

許文龍有個「台南文藝復興」夢。他說,小時候台南府城人口不到二十萬,但市內有博物館、商品陳列館、十公頃的公園。如今,七十萬人口的台南市號稱「文化古都」,卻連美術館、博物館都沒有,滿「漏氣」的。因此,他計畫在民國八十六年開始在台南市郊區建造一座文化園區,即使最近台中有人願意提供一塊很理想的土地,他仍堅持文化園區要建在台南--他的故鄉,而予以婉拒。

他在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看到城市裡到處可見文藝復興時期比例完美的雕塑、建築、壁畫,那種震懾與感動,讓他有了與同鄉分享感動與喜悅的想法,將從民國八十六年開始,有計畫地興建藝術資料館、自然博物館、樂器博物館、雕塑公園奧民俗園等。

三年來,他致力於藝術品蒐藏,他說:「我要推動的是大家都看得懂、都會有所感動的藝術,因此從近代西洋美術入手。因為我相信,藝術是大眾的藝術,不是少數菁英分子的特權,但也不是完全粗俗的俗媚表演。」他最相信教育的力量,因此在培養人才之際,更致力於藝術教育,讓一般大眾也能體會藝術之美,享受真正的生命趣味。

歷經了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看著母親出門借錢買菜的苦澀童年,走過辛勤灌溉、捲起袖子與工人一起工作的打拚歲月,一直到今日、掌控國內十大企業之一的奇美。他覺得,能用賺來的錢完成理想,真是幸福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