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83年2月12日 星期六
《社論》整頓股市是迎接經濟復甦的必要作法
《社論》整頓股市是迎接經濟復甦的必要作法
【本報訊】從今年元月下旬以來,國內許多家股票上市公司連續爆發了財務危機,造成了股票市場的激烈震盪。在股市舊曆年封關的前一天,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斷然宣佈:中信和丸億兩家發生財務問題的上市公司股票暫停買賣兩星期,並派員調查其財務狀況,以安定市場交易秩序。
證管會的這項措施不啻是給危疑震撼的證券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立刻吸引了關心股市人士的廣泛注意。自從廿二年前台灣成立證券市場以來,我國的股市始終瀰漫著相當濃厚的投機氣息,甚至被人們看做是「正人君子」不宜涉足的「賭場」。造成這種惡劣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證券主管當局未能充份發揮其管理功能。按理說,證券主管當局最重要的功能,是嚴格審查股票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並監督各上市公司定期公佈正確翔實的經營情報,以供投資人作為投資判斷的參考。像美、日等經濟先進國家,不僅立法嚴禁股票上市公司發佈不實消息,擾亂投資人視聽而影響股市行情;甚至規定公司董監事及職員不得利用職務上的方便,在公司發佈經營情報之前,先行買賣公司股票。有些國家還建有「立即通報制度」,規定市場中如有任何關於公司的傳言明顯影響及股價的漲跌,發行公司有義務向主管機關澄清傳言的真偽。凡此種種措施,其目的無非是在防止發行公司與市場大戶聯手炒做股票,以維護投資人的權益。
反觀國內股市,其運作方式和上述原則可說是背道而馳。很多財務與營運不良的公司,先是買通會計師,製作不實的財務報表,繼則千方百計打通關節,設法把「爛股票」弄上市。有些上市公司主持人則利用虛假的財務報表,巧立名目,以增資之名,行歛財之實。還有許多「市場郎中」和「做手」,更以種種「做消息」的手法,在股市上翻雲覆雨,大事炒做,使得許多投資人被「養」、「套」、「殺」之後,賠累不堪,叫苦連天。在證管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縱容之下,從民國六十七年以來,台灣證券市場的重大違法案件可說是層出不窮。像丙種經紀人朱澍華倒閉案、新玻事件、和信興事件、大信證券公司與沈潤華事件、南洋染整事件、華成事件、國產大暴跌事件,以及最近發生的中信與丸億事件,在在都造成了股票市場的強烈震撼。遠的不談,就拿最近發生的丸億公司跳票事件來說,丸億公司甫於月前完成現金增資二億元,立即宣告週轉不靈,主持人避不見面。若謂其中毫無弊端,誰能相信?兩年前,美國紐約華爾街日報有篇專文評論台灣的股票市場是「吃人的市場」,實在是良有以也。
在採行自由經濟制度的國家中,股票市場稱之為資本市場,是生產性企業機構吸取社會游資最重要的管道。股票市場的健全與否,會直接影響整個經濟體系的運作。最近兩年來,我國證券市場在世界經濟不景氣和人謀不臧的雙重摧殘之下,已經是元氣大傷。如今國內各銀行和郵局的存款數額持續增加,民間龐大的游資找不到適當的出路;政府為了做好迎接世界景氣復甦的準備工作,不斷設法鼓舞民間的投資意願,然而民間投資意願卻始終低迷不振。有些人想透過股票市場投資於生產事業,可是一想起以往股市留下來的惡劣形象,又難免心中怕怕,而躊躇不前。因此,我們可以說:整頓證券市場,健全股市形象,實為提高投資意願的第一步工作。
證管會改組以後,工商界人士寄望甚殷。在股市封關的前一天,證管會採取斷然措施,宣佈暫停中信和丸億公司股票交易,誠然是很令人振奮的事。我們希望證管會深入調查各該公司的財務內幕,兩週之後,將調查結果翔實公佈,並將違法之徒移送法辦,千萬不可以重蹈以往處理股市違法案件的覆轍,雷聲大,雨點小,最後是草草了事,不了了之。惟有全力除弊興利,我國的證券市場才能納入正軌,我們的資本市場才能健全發展;我們才能開步迎接經濟復甦。
【1983-02-12 聯合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