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新金融觀察》趣店的黑與白

趣店日前在美股IPO。(美聯社)

2017年10月30日 15:51 中時電子報 文/曹曉龍、編輯/盧宏奇

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趣店,自赴美上市以來,便深陷輿論風波,難以自拔。

趣店類的模式,究竟是黑是白,業內說法不一。

輿論風波

資料顯示,趣店集團成立於2014年3月,前身為「趣分期」,是面向5億非信用卡人群的金融科技公司。其官方主打口號為「分期購物上趣店」。

10月18日晚趣店在美上市,當天市值突破百億美元,一時間成就了資本神話。但與此同時,市場上多有爭議聲音,稱趣店的商業模式、風控能力以及政策監管等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比如在風控技術上,據了解,趣店完全依賴於第五大股東螞蟻金服開發的一款信​​貸評分系統——芝麻信用,只要用戶芝麻分大於600,趣店便敞開大門為其提供貸款。

趣店亦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螞蟻金服是戰略股東,持股比例12.5%;支付寶為公司在各個界面提供了用戶導入端口,進一步促進了公司的用戶高速增長,芝麻信用為公司提供了大量潛在用戶的信用分析信息,進一步加強了公司的風控能力。

但這也導致了趣店對螞蟻金服的依賴。

「趣店作為中概股表現亮眼,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螞蟻金服的股東背景支持,不僅為其站台背書,同時還為趣店導流獲客。」有業內人士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趣店獲客渠道主要為兩個,一個是支付寶入口的「來分期」,另一個則是其自有平台分期消費商城趣店,但後者在電商平台中不具明顯優勢。

因此一旦趣店與螞蟻金服合作到期或者出現變化,趣店的獲客以及風控都將隨之受到影響。

不過最具破壞力的質疑,則是針對趣店的商業模式。由於趣店的前身是「趣分期」,後者是「校園貸」市場創業公司之一,成立之初主要業務是向在校大學生提供購物分期貸款。

眾所周知,「校園貸」在過去幾年呈亂象式發展,說是為在校學生和初入社會的低收入(或無收入)群體提供分期付款或借貸現金服務,實則是披著互聯網的外衣,高額的貸款利率化身為高利貸的另一種形式,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並最終被監管部門叫停。

「趣分期」最早的業務形態,亦不離其宗,從做「校園貸」起家,一開始是打著幫大學生買腎六(編按:大陸網路流行語,意指iPhone 6)的,從2014年3月開始,上線三個月後,交易額便已經達到數千萬元。

彼時沒有螞蟻花唄,也沒有京東白條,「趣分期」在分期貸款平台中屬於發展較早的,當然市場需求也確實很廣。

在創立「趣分期」之前,羅敏的創業經歷都以失敗告終,且連續破產了十幾個項目,涵蓋了社交、外賣、團購、在線教育等各種熱門風口。

而「趣分期」的「校園貸」生意,則給了羅敏繼續施展拳腳的空間。不僅如此,「趣分期」還甚受資本追捧,融資之路走得很暢,2014年4月、8月、12月分別獲得A、B、C三輪融資,融資金額數千萬元,為其前期燒錢提供了支撐。隨後的2015年8月,「趣分期」迎來了對它來說最重要的一次融資——螞蟻金服領頭的約2億美元的融資。

羅敏曾對外聲稱,當時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人分期購物是個空白市場,這部分人的信用審核需要線下團隊像掃街掃樓一樣一個個去做,而這是傳統銀行信用卡部門和基於大數據的電商平台都不願做的雞肋市場,因此給了「趣分期」機會。

但事實上,這一市場很有爭議。

「校園貸」的原罪

有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趣分期」是有原罪的。

新金融觀察記者了解到,趣店正是靠「趣分期」起家的。 2014年羅敏開著寶馬、帶著10萬份傳單駛入北京某高校校園,當天晚上便有訂單進來。年輕人的消費慾望,可見一斑。

隨後「趣分期」等「校園貸」在校園內得到迅速發展,有業內人士認為,本質上是給學生用戶的消費能力加了個槓桿。

『「趣分期」們一來本身面向的客戶為中低收入人群,二來學生群體目前尚不能有效控制其慾望,同時沒有穩定收入來源。但在「趣分期」的槓桿作用下,該群體的消費慾望被放大。而最終買單的,就是用戶的父母,後者才成為填補窟窿的那個人。』有業內人士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

葉子翔就是其中一例。 2015年,19歲的他在河南南陽市就讀一職業學院時,為了購買iPhone 6而向類似於「趣分期」的「校園貸」產品貸款了5000元,但無力償還。

「最終還是父母還的。」葉子翔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為了滿足消費,自己多次向「校園貸」產品貸款,在填資料時,需要寫上一些備用的聯繫方式,而由於缺乏經濟自主能力,無法償還,以至於在後期,他的所有家人都分別收到了催款方的短信、電話騷擾。

光騷擾還沒什麼。更難以接受的是,利滾利,借時還是小額,償還時就是巨款。僅上述貸款5000元,最後家人便支付了近2萬元。

有已離職的趣店校園經理曾表示,「趣分期」類的「校園貸」模式鑽了法律的漏洞,並且牽涉道德的問題,「很多時候會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誘導推銷。有的會教你如何還錢,比如借,找父母、老師、學校,有的人就選擇繼續借錢,借多了還不上就賣東西,有的女同學選擇裸貸什麼的,這都是一系列貫穿下來的。」

最終,亂象頻出的「校園貸」被監管部門叫停。

根據趣店的投資人、崑崙萬維董事長周亞輝披露,2016年7月6日,趣店準備召開品牌升級發布會,當天中午北京監管部門找羅敏談話,說政府會出台文件,讓他在期限內把「校園貸」都停了。「他整個人都蒙了,但還是堅持著去開這場發布會。」

隨後針對「校園貸」的監管政策出台,羅敏不得不將「趣分期」暫停,宣布退出校園市場,並更名為趣店,開始給華爾街講新的故事——分期消費,目標借款人從大學生轉移到年輕消費者,轉型向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費金融領域發展。

但實際上,有業內人士認為,羅敏所謂的「退出校園市場」有很大水分。趣店只是停止了線下地推,並對兼職地推員工進行大規模裁撤,這似乎並不影響學生用戶,也就未動到其「校園貸」產品的根基。

多方信源稱,目前,在審核學生身份方面,趣店並沒有太多動作。換言之,學生仍然可以自由地在趣店上獲得貸款。

從趣店的招股說明書或也能看出端倪,在羅敏宣布徹底退出校園市場之後的時間點,無論其總用戶數、月活躍用戶數還是活躍借款人數等數量指標,都沒有出現波動跡象。

一位前趣店員工評價稱,趣店在「校園貸」時代獲得的學生用戶仍然佔目前借款人總量的很大比例,這個人群趣店不能也不願意切割。

CEO的回應

被質疑的不僅僅是趣店的過往,同樣還有趣店的現在。

雖然趣店一直在招股說明書上,以及公開的各個場合標榜並強化自身「科技型驅動公司」的定位,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其本質上從事的是互聯網金融業務。

從數據上看,趣店在2015年虧損2.33億元,但2016年不僅扭虧,還大幅盈利5.77億元,2017年上半年淨利潤更是高達9.74億元。趣店在招股說明書中專門提及,83.3%的利潤來源於向客戶收取的金融服務費。

扭虧轉盈,在於趣店退出校園市場後,轉向消費貸和現金貸這兩塊業務,其中趣店商城做分期消費,「來分期」則提供現金貸業務。

但這兩塊業務均被業內質疑為有高利貸嫌疑。

面對市場上鋪天蓋地的爭議,羅敏敲響紐交所的鐘後,回國後第一時間便公開發表了回應:「凡是過期不還的,我們這裡就是壞帳,我們的壞帳,一律不會催促他們來還錢。電話都不會給他們打。你不還錢,就算了,當作福利送你了。」

「任何發現我們名義和實際利率超過36%的人請直接聯繫我,我提供100萬資助費用給您!」

36%的限制,是來自於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間借貸的明確規定:如果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

羅敏雖然願意回應質疑,但其說法卻自相矛盾。

不催促還錢,當福利?

趣店招股說明書上明確表示,會通過發短信和自動打語音電話給借款人催款;如果沒有成功,趣店的催收人員會人工打電話給借款人,必要時還會上門當面收款。其中,如果用戶逾期20天以上,趣店會主動向芝麻信用披露。只有三種情況下會停止催收:一是借款人死亡;二是被認定為欺詐;三是逾期達180天以上或催收達到一定次數。

而36%的紅線,趣店亦承認,在2016年的交易中,其大約59.5%的交易的年化收益率高出上限。如果嚴格按照36%的上限執行,公司營收大約將會減少3.07億元,這幾乎占到了2016年總營收的21%。

羅敏的此輪迴應,最終淪為一地雞毛。趣店不僅沒能洗脫嫌疑,反倒是越陷越深。一個直觀表現是,隨著羅敏的公開回應,趣店的市值在一日之內便蒸發了20億美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趣店類的現金貸其實並非「洪水猛獸」,雖然質疑頗多,但它的存在,是有合理的市場需求的。

盈燦諮詢研究員徐陽洋便認為,不應過度妖魔化現金貸,畢竟現金貸服務於大量的低收入人群,是完善普惠金融的一部分。

據了解,現金貸的繁榮,一方面,監管對網貸限額後,限額以內的個人消費和借貸市場成為新的風口,另一方面,市場上大量未被傳統金融機構覆蓋的客戶的金融需求未被滿足,在有消費場景的支持之外,現金貸提供了更靈活、用途更多樣的選擇。

有數據顯示,在央行徵信系統裡只有3億多人具有信貸記錄,主要集中在一線大城市。這意味著其他更多的人群得不到銀行基本的金融服務。

財經領域資深人士、原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副總經理張化橋試圖為趣店打抱不平。他認為,趣店交稅,增加就業,讓急需用錢的成年人在沒有威逼和誘騙的情況下借錢。而面對高利貸的爭議,張化橋表示,要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而不是罵放款人。

羅敏也曾不止一次地說,「如果一個小地方的人能早一點買到一台電腦,這可能會改變他的一生。」

只是不知,這句話是真心話,還是其爭議事業的美好包裝。

(中時電子報)

文章來源:新金融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