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冷閱讀】自駕車如何改變一個國家的城市規畫

作者 不可說教主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8 月 06 日 21:59

如果說汽車是人類歷史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這點相信許多人都不會反對。1885 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Karl Benz)製造了第一輛裝有內燃動力機的汽車,在一段短時間的演進後,亨利‧福特利用配裝線的概念大量生產造價便宜的汽車,這不但讓福特成為美國的製造業領頭羊,甚至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便宜的汽車讓人們得以增添出遊的意願,貨物的運輸、往來貿易變得更頻繁,城鎮之間的距離得以縮短,人們藉由汽車減少通勤的時間,得以居住在相較之下品質較佳的(以 21 世紀的台灣來說,是比較便宜的……)地區,並通勤到大城市上班。

但便利性在 20 世紀末逐漸成為一場難以阻止的災難。全球先進國家的主要城市莫不被擁擠的行人與汽車擠得水洩不通,上下班通勤時間成為每個人的夢靨,即使是再先進的大眾運輸捷運系統、更為嚴厲的禁停法規,都沒辦法遏止汽車數量不斷成長造成的交通問題。即使在這樣的狀況下,每年汽車銷售的數字仍然不斷成長,目前全球至少有 10 億輛汽車在路上跑,而 2017 年預估汽車銷量可能高達 9,300 萬輛,比 2016 年多了 3%。

如果我們想像一下,全球的汽車突然都換成自駕車會發生什麼事?話說在前頭,這裡指的自駕車是比較像 Google 設計的自駕概念車,完全沒有方向盤跟駕駛座的類型。

自駕車將拯救城市交通?

首先你可以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人們對汽車的需求會逐步降低。過往一個家庭會需要兩到三台車的原因,大都是因為當家中一個人把車開出去後,就佔據另一個人使用的時間,而一台自駕車可以將這個問題降到最低點:當家中一人把車子開出去上班後,車子會自動回家,讓負責家務的人可以坐車去買菜或進行一些必要活動,然後再於下班時間將上班的人接回家(搞不好去上班的人外遇機會也因此減少)。

接下來,傳統公車與計程車將不復存在,共乘服務(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乘,不是表面上說共乘結果是想取代計程車的那種)將會取代這兩種傳統的運輸服務:公車需要按照車上大量乘客的需求,利用固定路線運輸乘客,一旦自駕車上路,這些自駕車可以將乘客送到他們需要的地點,而不再需要像公車這種固定路線的公共運輸工具。

另一方面,由於數據與演算法的進步,自駕車可以按照不同乘客的需求,在一個乘客的必經路線中載運另一個擁有相同載運需求的旅客,可以減少計算時間與載運時間的浪費,同時共乘也可讓乘客共享運輸產生的費用,讓乘坐變得更便宜(作者註)。傳統一人乘坐的計程車顯得浪費而不智──當然行為經濟學到訴我們,還是有人會這麼做,但這種單獨佔據一台車而非共乘的行為會大幅減少,因為這樣顯得不智。

作者註:自駕車除了不再需要駕駛,這種商務用的共享服務也讓「窗景」變得不再重要,未來我們必然可以想像,某些共享服務會利用在車上推送針對性廣告的方法,讓乘客用更便宜的價格購物。對,就是網路時代很多人討厭的廣告,在這個時代你想要讀免費的文章,多少也是要忍受一下廣告的吧?

根據麻省理工的感知城市實驗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oratory)研究指出,如果全球車輛都換成自駕車,高速公路的車會減少 80%;而國際運輸論壇的研究更大膽指出,自駕車的共享服務會讓城市車輛減少 90%,就算尖峰時期也只要現在車輛的 35% 即可完成載運任務。這個研究主要奠基於兩種車輛共享模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

城市空間與交通的釋放

自駕車本身不需要人類駕駛,因此即使車上沒有乘客,車本身也可以自行開回家,需要使用的時候再叫出來即可;而城市中的共享車輛更無需停車,只需要按照數據與城市各處感測器提供的車流與乘客資訊規劃路線,更無需佔用道路與停車位,並排停車、路邊停車的狀況將大幅改善。承前面國際運輸論壇的研究,光是不需停車的優勢,就可釋放 20% 的道路空間。

目前台灣每萬輛小型車可擁有 1,300 個戶外及路邊停車位,搭配目前全台登記的 660 萬小客車來計算,大概就可以釋放 85 萬 8,000 個停車位;再以一個標準停車位約 4 坪來計算,就可以釋放 200 萬坪的停車空間,約等於 43 個大安森林公園。

而百貨公司、大賣場也不需要這麼多停車位,這些地方也會釋放出新的土地,除了可能被不肖政客拿來炒地皮、炒房以外,當然也有機會成為城市的公共空間,有可能是公共住宅、公園綠地、符合國際競賽標準的運動場地等更有意義的土地規畫。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駕駛不再需要找停車位。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擁車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福音,畢竟光是在尖峰時間找車位就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空間釋放以外……自駕車面臨的隱憂

需要較少的停車空間,其實也並非沒有代價,這意味著自駕車的平均里程數成長將會比傳統汽車還快,因為自駕車的特性造成休息時間變短,也意味著維修成本變高、汰換率變高等問題。幸好那時感測器應該已有一定水準,在維修與安全更換的問題上應該不大。

但里程數變高也意味著行駛距離變長,這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變得更嚴重。較正面的說法認為,由於感測器、計算能力進步,往後自駕車在行駛上更有效率、產生的污染更少(註)。更何況如果自駕車普及讓車輛減少,車輛更少意味著污染就更少,但或許在這個期間讓自駕車轉向使用更潔淨的能源驅動,會是一個更重要的選項。

註:以自駕貨運卡車舉例,靠自動駕駛與感測可讓貨運卡車隊保持減少風阻最有利的距離,光是減少風阻就可以大幅減少能源的大量消耗與浪費。

改變不只來自科技

以生活在擁擠空間的現代人來說,獲取足夠的空間、節省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已經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當我們從城市規畫的角度來看自駕車時,會發現這不只是炫目、方便的科技,還有可能改善人類未來的生活品質。但這些空間是否能好好運用,而非讓一般民眾的生存空間被資本家或無良政府官員再度搶走,則有賴人民的監督。

烏托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我們去了解並一起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

2017le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