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型:劇情
導 演:朗霍華 Ron Howard
主 演: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
網路 電影心得
陳小小
美國一個小鎮賓州,大部分鎮民是在一家汽車零件裝配工廠上班,整個鎮的繁榮富裕維繫於此。然而經濟不景氣,使得該工廠就要關門大吉。史帝文生是這家工廠的員工,為了自己、為了全鎮,他跳出來去遊說一家日本的汽車公司,買下工廠,好保留大家的飯碗。
俗語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可是沒人幹。」日本人接掌美國工廠,當然希望賺得足夠的利潤。而關鍵不僅在於日本人的先進技術移入,也在於美國員工全力以赴,使生產線更有效率。
當日本的管理階層,遇上美國的勞工階層會是怎樣的文化衝突局面?
日本人凡事紀律嚴格,每一環節講究「零缺點」。認為公司的重要性遠超過家庭,工作成敗,相當於一個人的全部價值。超時加班,對日本人而言一點都不是問題。崇尚個人主義、講自由精神的美國小鎮鎮民,則是認為朋友、親情最重要,工作不過是糊口飯吃。家庭或朋友有事,絕對是請假外出幫忙。
於是東、西方的文化在此形成衝突,日本人看美國人真是懶惰、缺乏紀律、沒有團隊精神。美國人看日本人,呆板、沒有生命力,腦中只有工作,沒有人情。
文化的衝突其實不僅是發生自電影裡面,日常生活不就處處可見?好比在教會裡面,長一輩的人對牧師的要求,有點像是片中的日本人。牧師得做牛做馬、不斷探訪、禱告、傳福音。牧師休假?當牧師怎可以有時間休假?耶穌就要再來了,傳道人要趕緊把福音傳到每一個角落。至於牧師的孩子生病,有師母處理就夠了。好的牧師,最好忙到三過家門而不入。年輕一輩的人對牧師的要求,有點像是片中的美國人。牧師得具幽默感,不要太呆板,偶爾會偷雞摸狗一下、無傷大雅。教會音樂不要老是鋼琴伴奏,來點爵士鼓、電吉他如何?
然後可憐的牧師與傳道人就夾在老一輩與新一輩會友的價值觀中間,左右為難。美國華人教會這種文化衝突問題更是嚴重。
這部片子的結尾是喜劇收場。導演安排解決東西文化衝突的方式,是「友情」與「看見自己的缺點、學習對方的優點。」片中兩個關鍵人物,日本人領導與美國工頭成為好朋友,互相受對方影響而改變。於是美國人想到自己過去懶散的工作態度需要被調整,日本人想到自己該多重視家庭生活與朋友感情,而非為工作賠上一切。進而兩人把這些觀念帶給各自的團體。
至於教會裡的文化衝突要如何解決呢?「友情」與「看見自己的缺點、學習對方的優點。」不就是聖經裡面提到的「彼此相愛」以及「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嗎?
願主的平安臨到我們中間。
美日貿易戰歷史回顧
美日貿易戰始於1960年代,激化於1970年代,高潮於1980年代,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一直打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30多年間,美日之間爆發了無數次貿易糾紛,其中行業層面的大型貿易戰共有6次。
1.紡織品戰(1957年-1972年):日本紡織品是最早進入美國貿易保護者視野的日本商品。1957年開始,美國密集通過限制日本紡織品的法案,最終以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的妥協而告終。
2.鋼鐵戰(1968年-1978年):日本鋼鐵行業接棒紡織行業,在1970年代成為對美出口主力,並遭到美國鋼鐵行業工會的強烈阻擊,1977年美國發起反傾銷起訴,最終以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的妥協而告終,日本鋼鐵業在10年內被迫3次自主限制對美出口。
3.彩電戰(1970年-1980年):1970年開始,日本家電行業開始崛起,在上個世紀70年後期接棒鋼鐵行業,巔峰時對美出口占彩電出口的90%,囊括三成美國市場份額。1977年美日簽訂貿易協議,日本「自願限制出口」。
4.汽車戰(1979年-1987年):日美貿易戰中最激烈的一場。1980年代,日本汽車接棒家電行業,成為日本賺錢高額貿易順差的核心產業,對美出口飆升,對美國就業造成大規模影響,進而導致全美範圍內的抗議潮。最終以日本汽車廠家赴美投資、自願限制出口、取消國內關稅等妥協手段告終。
5.半導體戰(1987年-1991年):在半導體行業的早期,日本憑藉低價晶片對美國產業造成重大衝擊,美國以反傾銷、反投資、反併購等手段進行貿易保護,最高時對相關產品加收100%的關稅。最終以日本對美出口產品進行價格管制等手段結束。
6.電信戰(1980年-1995年):1980年代開始,美國用貿易保護條款來敲開日本電信行業大門,1985年在里根VS中曾根峰會上,美日共同啟動了電信行業開放,最終移除了日本在電信行業的貿易壁壘,系統性地開放了全市場。
(本報記者張娜據公開報導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