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應(英語:Fram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
們發現,儘管得失的期望值相同,但人們會因為提問的方式呈現出獲利面或損失面,而做出不同的決定。當以獲利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避免風險;當以損失的方式提問時,人們傾向於冒風險。
人際交往中的框架效應
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河裡,好心人趴在岸邊喊到
“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這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
好心人開始很納悶,後來突然醒悟,就衝著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
“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這吝嗇鬼一下就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
心理學上把這種由於不一樣表達導致不一樣結果的現象稱為“框架效應”。
我們在心理咨詢中常常會碰到人際關係困惑的求助者,有些就是由於表達不恰當所致。“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人際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框架效應的應用
1、怎樣公佈好消息和壞消息?
如何發佈消息甚至可以影響股市的走勢。如果說一家公司要向它的股東/股票持有人公佈一項好消息,那麼以什麼樣的方式公佈這個好消息才能使它產生最積極的效果呢?如果要公佈的是一項壞消息,公司又該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這個消息的不利影響呢?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了四個原則:
(1)如果你有幾個好的消息要發佈,應該把它們分開發佈。比如假定今天你老闆獎勵了你1000 塊錢,而且你今天在一家百貨商店抽獎的時候還抽中了1000 塊錢,那麼你應該把這兩個好消息分兩天告訴你妻子,這樣的話她會開心兩次。
根據前景理論,分別經歷兩次獲得所帶來的高興程度之和要大於把兩個獲得加起來一次所經歷所帶來的總的高興程度。還比如,在你給人送兩件以上生日禮物時,不要把所有禮物放在一個盒子里,應該分開包裝;若你是老闆,給人一次性發5000元,不如先發3000元,再發2000元。
(2)如果你有幾個壞消息要公佈,應該把它們一起發佈。比方說如果你今天錢包里的1000 塊錢丟了,還不小心把你妻子的1000 塊錢的手機弄壞了,那麼你應該把這兩個壞消息一起告訴她。因為根據前景理論,兩個損失結合起來所帶來的痛苦要小於分別經歷這兩次損失所帶來的痛苦之和。比如開會收取會務費時,務必一次收齊並留有餘地,若有額外開支一次次增收,雖然數量不多,會員仍會牢騷滿腹。
(3)如果你有一個大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壞消息,應該把這兩個消息一起告訴別人。這樣的話,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會被好消息帶來的快樂所沖淡,負面效應也就少得多。
(4)如果你有一個大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好消息,應該分別公佈這兩個消息。這樣的話,好消息帶來的快樂不至於被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所淹沒,人們還是可以享受好消息帶來的快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懸殊過大應分開;懸殊不大應該整合。
2、心理賬戶
基於前景理論Thaler 和Johnson 提出了心理賬戶問題。“賬戶”是個人或公司用來記錄收入和支出的方法,把各種收入和支出歸入一定的賬戶可以便於管理。
我們心理上也有這種賬戶,叫心理賬戶。按照經濟規則,金錢不會被貼上標簽,它具有替代性。然而,在心理賬戶中,金錢卻常常被歸於不同的賬戶類別,不同類別的賬戶不能互相替代。
比如一對夫妻外出旅游釣到了好幾條大馬哈魚,這些魚在空運中丟失,航空公司賠了他們300美元,這對平時勤儉持家的夫妻到豪華飯店吃了一頓,將這筆錢花個精光。
在一對夫妻年收入只有150美元的時代,這頓飯實在是太奢華了。
這筆錢顯然被劃入了“橫財”與“食品”賬戶,所以其決策一反常態。
有時當某筆開支屬於不同心理賬戶時,人們寧可出高額利息去貸款,也不願挪用存款。
當某筆錢被劃入臨時賬戶時,將不受終身收入的影響。
各個賬戶之間有一定的獨立性,各個心理賬戶裡面的資源(比如錢或時間)不能隨意流動,用一句戲謔的話說,心理賬戶裡面的錢是“專款專用”。
例如,我們有“伙食費”賬戶——支付我們日常的伙食費;“書本費”賬戶——用來購買書本;“零花錢”賬戶——用來應付一些日常小的開支等等。
賬戶的劃分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小到商家,大到政府都可以利用心理賬戶理論來為自己服務。
每到逢年過節,大小商家都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打折、促銷活動。
為什麼呢?因為逢年過節,很多顧客都會有各種過節費或者年終獎之類的“額外收入”,這些錢很多就直接流入了顧客的“消費賬戶”,即使沒有獎金或者相應的福利,顧客也會因為節日的緣故而為自己的消費賬戶“充值”,這時候,顧客的“消費賬戶”都是飽滿的,因此,這時候“掏顧客的腰包”就很容易,精明的商家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
再比如,一個政府現在想通過減少稅收的方法刺激消費。它可以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減稅,直接降低稅收水平;另外一種是退稅,就是在一段時間後返還納稅人一部分稅金。從金錢數額來看,減少5%的稅和返還5%的稅是一樣的,但是在刺激消費上的作用卻大不一樣。
人們覺得減收的那部分稅金是自己本來應該得的,是自己掙來的,所以增加消費的動力並不大;但是退還的稅金對人們來說就如同一筆意外之財,刺激人們增加更多的消費。顯然,對政府來說,退稅政策達到的效果比減稅政策要好得多。
經濟理論中的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在經濟中的定義:當消費者感覺某一價格帶來的是“損失”而不是“收益”時,他們對價格就越敏感。
經濟決策的理論歷來認為,人從根本上來說是理性動物。然而,人類在許多方面有非理性的特征,其中最引人註目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在這一效應下,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做出一種選擇對後來的選擇具有戲劇性的影響。研究者發現來自決策系統中的情緒偏愛的整合是框架效應產生的潛在原因。更為引人註目的是,他們能預知哪個個體最具理性,即相對來說不受影響框架效應的影響。 示例分析
為瞭解釋框架效應,我們來看下麵的例子: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賣5.6元,但如果以現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賣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則每升要多付0.60元。顯然,從任何一個加油站購買汽油的經濟成本是一樣的。但大多數人認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為,與從加油站A購買汽油相聯繫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與從加油站B購買汽油相聯繫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為,加油站A是與某種“收益”(有折扣)聯繫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則是與某種“損失”(要加價)聯繫在一起的。
研究發現:上述差異的原因是當衡量一個交易時,人們對於“損失”的重視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因此,企業在進行價格定價或促銷時,應該將之與“收益”而不是“損失”聯繫在一起,從而有效激勵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