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01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美國經濟覺不可能「衰退十年」 P.116

葉金江 聰明理財 2001-11-22

全球經濟步入衰退期,其實早在美國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之前就已經發生。但誰是真正的元凶呢? 很多人都把矛頭指向了新經濟。 因為, 以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產業為主的「新經濟」,在美國各大股市中股價腰斬再腰斬,將原已撐大的泡沫狠力戳破,只是因泡沫破滅而帶來的損傷遠超過經濟學家們的預期。

經濟學家對「泡沫經濟」的三點共識

不過,美國新經濟的泡沫破滅,真會導致美國經濟甚至是全球經濟,陷入類似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十年衰退」的泥淖嗎?由於這推論關乎未來全球景氣的復甦,實需抽絲剝繭地加以探究。

雖然經濟學家對「泡沫經濟」的定義還莫衷一是,但至少已有下列三點共識:

一、「市場價值遠超過其真實的價值」:所謂的泡沫經濟,指的是經濟中「虛擬成分」的比重超出了實際價值,使得經濟結構出現嚴重扭曲。

二、「存在假性的超額需求」:在泡沫經濟下,即使價格已經很高,但由於假性的超額需求極度旺盛,使得大多數投資人仍預期價格會再升高,於是勇於追高買進,形成「過多的資金,追逐較少的商品或資產」的現象。

三、「非理性的榮景」:由於公眾行為非理性的投資狂熱,加上希望一夜致富的人性貪婪,致使每個投資人都相信價格永遠不會下跌,可以更高的價格轉手賣出,深信自己不是那隻「最後的老鼠」,以致「泡沫愈吹愈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濟泡沫未必形成「泡沫經濟」,但建立在信用貨幣基礎上的經濟體系,的確製造了大量的經濟泡沫,而這卻是現代經濟的必然產物。

日本的前車之鑑 是因土地價格狂飆

若從歷史來看, 史上最早的泡沫經濟發生在十七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 )。接著,十八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一九二○年代初期美國佛羅里達的「房地產熱潮」,及末期華爾街的「黑色星期四」股市大崩盤,都是歷史上相當著名的泡沫經濟,到了一九八○年代末期,日本的「土地、房地產泡沫」是最典型的代表。

這些有名的泡沫經濟,雖因時空背景而各有不同的結果,但其發生問題的本質卻都如出一轍,所以歷史才會不斷重演。簡單地說,就是投資人一窩蜂的「投機狂熱」( speculative mania ),再加上人性貪婪的心理, 於是過多的資金追逐較少資產,便形成「預期資產價格上漲,快速飆漲、形成泡沫、又快速下跌,最後破滅」的循環過程。 這就是泡沫經濟「漲消模式」( Boom-Bust Pattern )的特徵。

國內曾有分析師將新經濟泡沫喻為日本土地泡沫的再生,但十多年前的日本經濟泡沫,到底是怎麼吹的?吹得又有多大?

一九八九年的十二月,日經二二五指數衝到三八九一五點歷史高點時,日本股市總市值高達四兆美元,占全球資本市場的四五%,幾乎是當時美國股市的一.五倍。而當時日本房地產在經過過去十年的狂飆後,總價值約有二十兆美元,不但超過了全球總財富的二○%、相當於全球股市總值的兩倍,還可以買下當時五個美國的所有房地產

日本這麼大的股市與房地產泡沫,在一九九○年代開始破滅,在政策延誤挽救時機、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之下,使得日本整個經濟體陷入「十年的衰退」,迄今仍一蹶不振。現在,日本的房地產價值僅剩下當初的兩成,日經股價指數更是跌破萬點,回到十年前的水準,期間的暴漲暴跌猶如一場空。

那斯達克飛天摔地 美國新經濟受重創

在美國方面,由於資訊科技進步,生產力不斷提升,加上一九九六年之後,網路科技興起,由資訊科技產業所啟動的「新經濟」效應,推動了美國這一波長達一百二十個月之久的景氣擴張,使經濟一直維持在穩定成長及低通膨的「軟著陸」目標。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美國經濟不斷突破傳統經濟「高成長、高通膨」的成長限制,而在經濟擴張的同時,卻未出現通膨升高的跡象。究其原因,乃企業有效運用資訊科技,使得生產力愈來愈高,失業率卻一路走低,通貨膨脹則持續維持在低檔。

同樣地,美國「新經濟」的效應也在股市發酵,以資訊科技產業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在網路、通訊、電信類股的飆漲帶動下,從一九九六年底的一二九一點,大幅上漲至二○○○年三月十日的五一三二點歷史高點,這段期間僅僅花了約四十個月。

在此之前,一九七一年二月正式開張的那斯達克,卻整整花了二十四年的時間才漲到一千點,新經濟助長股價的威力由此可見。

到了一九九九年後,那斯達克每次突破整數關卡的時間愈來愈短,其中從三千點漲至四千點只花了三十八天,四千點漲至五千點也只有四十九天,顯示股價泡沫的膨脹速度加快(詳見表一)。

然而,那斯達克在資訊科技、網路將泡沫吹到最高點後,下跌幅度之深及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見,從最高點五一三二點跌回起漲的一四○○點,跌幅約七三%,卻僅僅花了十八個月。

再看曾因掛牌( IPO )熱潮、投資人「非理性追逐」而大漲的網路股, 如今都只剩下個位數的價格。例如以革命性零售業崛起的亞馬遜( Amazon )、入口網站的雅虎( Yahoo!),在「本夢比」的遐想下,股價曾經分別高達一一三及二五○美元,截至美國時間十一月十二日卻分別剩十三.○八與七.一一美元,卻只剩下六.七一及十.九六美元,跌幅之大令人訝異。而電子商務、電信及通訊設備等大廠的股價上,命運也好不到哪兒去。


高科技是「投機性泡沫」 但未必導致經濟衰退

然而,在美國高科技類股泡沫化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在股價重挫、總市值嚴重縮水的「泡沫破滅」之後,是否將美國經濟帶入嚴重的衰退循環?此一問題的答案,就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 )。 曾經為文預言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著名學者克魯曼( Peter Krugmann )指出,經濟衰退並不是一套「罪與罰」的理論,一個經濟體在經歷「過度投機性」的時期之後,並非一定要以經濟大幅衰退做為「賠償的代價」。

克魯曼認為,只要央行調降利率的速度夠快,足以刺激替代性的投資,因此在「非理性榮景」過後,未必會發生經濟衰退,但「過度投機性」嚴重的經濟部門或產業,可能有一段時間不會有新資金挹注,而陷入緩慢復甦,但並不會阻止經濟的持續成長。

綜言之,今年以來在美國聯準會九度降息,將聯邦資金利率由年初的六.五%降至二.五%,降幅高達十六碼的刺激之下,儘管經濟復甦的時程因九一一事件而延後,但絕不可能出現類似日本泡沫經濟一般,深陷「經濟衰退十年」而仍無法復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