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9年10月27日 星期三

今周刊:九二一大地震震歪兩岸互動格局

 孟遠行 兩岸三地

1999-10-28 23:45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台灣中部南投縣爆發規模七.三、震源深度僅一公里的大地震,震波迅速蔓延至台灣全島,並進一步穿透台灣海峽,強烈搖撼二百公里外的大陸福建沿海。與南投約略處在同一緯度的廈門市,震度達四級,部分高樓居民於睡夢中驚醒,倉皇奪門外逃。主震後的數次規模六.八大餘震,連廈門市也感到明顯的「震撼」。

台灣海峽東西沿岸的人民,一時彷彿成了命運共同體,同受搖撼,同受驚嚇。但遠在北方二千公里外北京城裡的官大人們,感受可沒這麼刻骨銘心。

剛挨過李登輝總統「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政治地震搖撼的中共國家領導人們,在聽聞台灣大地震後,雖後很識時務地立即表達人道關懷並提出救助意願,但言行中仍留有「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政治餘震所帶來的高度不安全感。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竟代表台灣感謝各國援助,中國紅十字會居然要求各國紅十字會救助台灣之前應先向其照會,海協會則表示中共願代台灣向聯合國要求啟動救援系統等等事件,都暴露了中共深怕大地震震垮「一個中國」框架的不安全心理。

其實,不止在捍衛「一個中國」方面著墨甚多,中共這次還藉機突出兩岸之間的「中央對地方關係」。人們只要用心觀察,即可發現中共國家領導人所發表的關切台灣震災談話,所用的字眼大都是「援助台灣」,而較少使用「救援台灣」或「救助台灣」。

中共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九月三十日傍晚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建國五十周年國慶招待會中講話,雖以充滿感情的音調,對台灣受災民眾表示親切的慰問,但仍大力宣稱,中共願意對台灣「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援助」和「救援」不同 「援助」和「救援」(或「救助」),只有一字之差,但語意卻有顯著差異。救援之意為急難救助、救急,性質是人道的、一時的。而援助的意思,則是扶助弱小、救窮,性質是結構化的、制式的、居高臨下的。


聽到中共有意「援助」台灣的言詞,很容易聯想起十八年前,即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葉劍英在同樣的國慶聚會上發表的「進一步闡明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方針政策」(葉九條)中的第六條:「台灣地方財政遇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

葉劍英所說的「補助」,和十八年後同一天朱鎔基所講的「援助」,味道不變,心態也相同。 但無論中共當局此次如何「一面關心台灣震災,一面推進祖國統一」,九二一大地震已在冥冥中震歪了原有的兩岸互動格局,使那些依循舊有戲碼唱出來的政治言詞逐漸變得不踏實,終將成為空談。

最大的變化是,兩岸各自的內政問題都已高度突出,此時埋頭清理自家是當務之急,雙方之間無謂的政治鬥爭已成人民福祉的對立物,將為人民所唾棄。

這項變化的起因主要在台灣。台灣原本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正準備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大力出擊,爭取國家人格地位。但一次大地震,使台灣當局必須抽調巨額資源投入救災及重建。以往的國際政治出擊行動勢將大幅放緩。

但台灣人也不必擔心這樣會減損國際地位,因中共本來也是內政問題百病叢生,台灣不搞國際政治鬥爭了,中共正好順勢偃旗息鼓,把資源調回國內救助國有企業、救濟失業工人、安撫少數民族、安定社會民心,讓大陸得以度過新舊世紀之交的經濟難關,以及二○○二年中共「十六大」權力大重組的重大政治考驗。

大地震後,兩岸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明顯弱化了。九月來、十月初,中共當局透過香港媒體放話說,中共原定十月一日國慶後接連展開的對台軍事大演習已決定延後。

事實上,如果台灣未來不再高唱「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把一切政治活動轉向以建設(重建)為主軸,中共即無再舉行對台軍事大演習的必要性,那些解放軍,也該調回原駐地去支援改革開放的經濟事業了。中共原本就極不願在財政緊俏情勢下,耗用大量銀彈去對台耀武揚威,如今台灣當局施政方針大幅調整,正好給中共當局一個下台階。

中共只會「備戰」不會臨戰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共當局只會「備戰」,而不會再採取對台「臨戰」的姿態。而所謂的備戰,亦將以美國為假想敵,即以在若干年後嚇退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勢力為最高戰略目標。

在未來若干年內,台灣會暫時脫離戰爭暴風圈,僅會受其外圍環流影響。 二十一世紀初年,兩岸都將各自「內政掛帥」,兩岸關係將維持現狀。但中共當局口頭上不會放鬆,特別是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收回澳門後,再過十一天就是二○○○年元旦;這麼重要的日子,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一定會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對台灣會有言詞壓力,但不致公布統一台灣的時間表

台灣會在中共「保持對台適度壓力」情況下,進入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初年,將是台灣調養生息、重建家園的年頭。執政者要把握這幾年光陰,重新打造台灣經濟的金字招牌,大前提是「維護海峽和平」,有海峽和平,國際資金、國際訂單才能源源而來。沒有國際助力,台灣就沒有明天,這是台灣執政者必須牢記在心的基本理念。

至於兩岸經貿關係,未來仍有人為障礙,但亦不失經濟規律之作用。凡有助於台灣經濟重建的大陸相對物美價廉資源,台灣有何不可引用之理?本次九二一大地震後,儘管中共當局泛政治化的態度再度挫傷了台灣人民的心,但台北政府當局為了迅速發揮救災效能,特別由國貿局專案開放大陸產製帳篷等物品間接進口,說明與台灣一水之隔的中國大陸,是台灣所需物資的重要供應地。

尤其是,大地震發生後十天左右,台灣與菲律賓斷航,兩國經濟關係立刻陷入低潮,菲律賓淡出台灣經貿網絡,相對上也增強了兩岸經貿的重要性。

藉著台灣災區重建的需要,兩岸經貿有無可能發生結構性的提升?兩岸三通有無可能成為事實?這都是各方高度關切的議題。 就當前的情況看,要實現上述的兩岸經貿脫胎換骨,有一個關鍵要素,就是中共是否對台灣大幅調整政治態度。 中共對台灣的政治態度,眼前看仍堅持「救災從寬,政治從緊」的立場。中共現在對台灣災民表示關切,但對李登輝總統及其領導下的政府仍持不妥協態度。

另方面,台灣人民眼見中共「救災不忘中國統一」的兩面手法也相當不滿。短期內兩岸經貿缺乏大幅開放的氣氛。 儘管如此,台灣重建需要大陸資源,大陸經濟改造也需要台灣資源,經濟上的互賴仍無法抹殺。未來只要兩岸政治、軍事鬥爭放緩,雙方商民仍有機會在既有局限內,在商言商,擴大交易。兩岸經貿可以審慎樂觀,關鍵看中共態度;球,在北京中南海那一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