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3年1月10日 星期日

1993-01-11 大陸GNP12% 全球第一

 高成長併發症 中共財政赤字近230億

去年經濟成長12%帶來高支出 現有二千多縣逾半出現赤字 承包政策不改革恐難獲改善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1993-01-11/聯合報/10版/大陸新聞】

去年大陸經濟呈超高速發展,全年國民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十二,全球第一。但是,在經濟旺熱的同時,其效益不佳的老問題並未見多大改善。相反,由高增長帶來高支出,高支出又帶來高赤字,從而造成了去年大陸財政逐月吃緊。

在年初的預算中,大陸曾將一九九二年度的財政赤字「計畫」為二百零三億元人民幣。可是據年末統計出來的數字表明,此項計畫已經被突破;全年大陸財政收支相抵,財政赤字接近二百三十億元。幾乎比上年增長兩成。

這一赤字數額雖然比年初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統計局預測的二百七十億元明顯減少,但比政府的預算數字卻大大增加。中共國務院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如何向幾千人大代表解釋,將是一大難題。

大陸財政吃緊的原因很多,專家們認為主要有四大漏洞:

首先是赤字面太寬。中央財政的赤字,實際上是各地財政吃緊的集中反映。

大陸現有縣制二千多個,據傳去年即有一半以上的縣在財政上出現赤字。有的縣稍少,有的縣則十分沈重,以致有的縣到了連續幾個月發不出薪水的地步。

其次是承包制弊端叢生,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緊張。如今大陸各地利用承包政策,私自截留不少財稅,造成中央財政更加吃緊。原來華東是大陸的財稅大戶,每年上交財稅均在二、三百億元以上。如今實行包乾政策,這裡每年按例上交後的增值部分,規定要與中央平分,但是現在中央卻並不見多少來款,下面隱瞞不報己是明顯的事實。

第三是開支猛增,收入劇減。近年來大陸對貴重物質一直採取控購辦法,然而去年控購也控制不住了。據傳,去年大陸各大購買集團僅購買小轎車一項即花去二百多億元,其他方面的閉支便可想而知了。可是「國家」發行的國庫券,各地卻無人問津

最後是經濟效益低下。這是大陸企業的老問題,去年仍然沒有解決。各地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經濟效益稍有好轉,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扭轉。「國家」投資增加,可效益好轉並不明顯,這是大陸財政吃緊的根本原因。

一些經濟專家認為,大陸財稅方面的承包制極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到了非進行財稅體制根本改革不可的地步。大陸現正在遼寧、新疆、浙江、天津、武漢、青島、大連、瀋陽、重慶等地進行分稅制改革試點,以圖探索財稅體制改革的新路。

有關消息證實,大陸這種探索式的試點在近期內不可能進一步擴大,理由是怕引致不必要的社會動盪,如真是這樣,那麼大陸財政狀況在近期內得以改善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1993-01-11/聯合報/10版/大陸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