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1年8月12日 星期一

美國保險公司倒風頻傳 如何投保才保險

【1991-08-12/經濟日報 國外新聞組戚瑞國】

今年四月以來,美國陸續發生保險公司經營不善,週轉不靈遭客戶解約及州政府接收的情事,其中包括全美排名第十八的「相互利益壽險公司」(Mutual Benefit)。原本冀望轉嫁風險的保戶反而風險大增,令人不解,究竟是「有保,有險」,還是「好險!有保」,由於未經財政部核准在台販售的地下保單為數不少,國人面臨類似狀況的可能性不可謂無。因此下文將就此次接收風波本身、保戶應如何保護自己及未雨綢繆,美國保險公司評鑑制度及如何善後等分別論述。美保險公司相繼出事多因資產品質不佳所致美國人將可支配所得的五%投入保險,認為保單就是一種穩當的投資。全美有此信念的人高達一億五千六百萬人。就是因為大眾的支持及壽險的普及,才使得美國保險業的資產總值高達一兆四千億美元,「百年老店」也不在少數。一般人也都認為保險公司應有餘力支付各項給付。

但今年四月「經理壽險公司」(Executive Life Insurance Co.)門前擠滿要解約的客戶,五月份則輪到「第一資本壽險集團」(First Capital Life Insurance Group),以及稍後的「帝王壽險公司」(Monarch Life Insurance Co.)。這些一保險公司有一共同特色:資產品質不佳,大都為垃圾債券及遭到套牢的不動產。原本尚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但聞風而至的保戶紛紛擠兌終致回天乏術。各州主管當局不得不在它們倒閉之前展開接收。

而七月十六日,新澤西州資產總值達一三八億美元的「相互利益壽險公司」也遭到接收,成為歷史上最大一宗保險公司倒閉事件。過去三個月來危機初顯時,該公司保戶就已提領五億美元,因此主管當局介入主要是防患未然,該公司嚴格來講尚未出現週轉不靈或負債大於資產的情形。誠如其他業者所言:「原本有機會化解危機的相互利益公司反遭保戶擠兌所拖累」。倒閉保險公司多非小型

客戶紛紛解約殺傷力大一九三三年美國成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前好長一段時間,擠兌對銀行而言算得上是常見。但保險公司就缺乏如此有力的制度。而以往倒閉的保險公司大都屬於產物、傷害或醫療等保險公司,壽險公司倒閉者也多屬小型,自然未引起大眾及媒體關切。但最近一連串倒閉的公司規模都不算太小,連保險業巨人如美國「衡平壽險合作社」(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及「旅行者公司」(Travelers Corp.)都遭媒體報導面臨財務困境,頗令美國大眾信心受挫。

銀行及儲貸機構的存款人受到聯邦政府的保護,因此同樣的客戶擠兌對壽險業的殺傷力就較大。由於美國保險公司的主管機構為各州,而保戶的保障也只有各州(除路易斯安那州及華盛頓特區)設立的「保證基金」,許多州的基金只是聊備一格;僅供應付小型公司倒閉。根據參院的研究顯示,如果「經理壽險公司」的損失超過十五億美元,則加州、佛羅里達州、內華達州及德州的基金將會用光。

而這些基金的保障範圍也各州不同,例如專供退休計畫利用的一種投資工具──保證投資合約(Guaranteed Investment Contracts, GIC),就只有廿州的基金列入倒閉賠償的範圍。「相互利益」投資不動產

經濟不景氣全部被套牢這些不動產投資初期雖有斬獲,但隨經濟及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再加上公司開發案去化不佳,終於埋下倒閉的禍胎。一九九○年底時,該公司不動產抵押放款也有十%遭到「跳票」,而壽險公司平均率為四.五%。而單單今年第一季該公司的資本準備就減少七%之多,雖有意出售部分分支機構給「大都會壽險公司」,但未談攏,也未能吸引其他投資客。該公司又宣佈將裁員廿%,但史坦普公司(S&P)仍於五月份降低其債信評等四級,由AA十降為A。尺度極寬的「貝氏評估公司」(A. M. Best Co.)亦於七月八日跟進,降低「相互利益壽險公司」債信一級。七月十二日主管當局公布討論接收的會議記錄後,解約人潮達到最高峰。

新澤西州接收後下令暫停解約及保單貸款,只允許死亡給付及特殊困境的解約。

但年金式保戶也不會遭削減給付,此點就比「經理」保戶只拿到七成的給付為強。另外,主管當局也打算出售表現極佳的團體醫療險部門,甚至整個公司。並安排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及麥特壽險公司(Met Life)承保新契約的所有保全業務。美各州管理監督不理想

評估保險公司得靠自己就相互利益壽險公司而言,危機似乎已告一段落。但對保戶而言,這才是一個開端。保戶從這個範例學到的教訓是:靠自己還是最保險。這句話並非意味我們不需要保險,相反地,連大型保險公司都可能倒閉,我們更需要保險。而是我們必須慎選保險公司,並隨時評估,而非完全仰賴主管當局。

事實上,美國各州在預警及監督不良保險公司的表現不盡理想。「經理壽險公司」長久營運不佳,加州主管官員卻未要求該公司重組,在這方面,紐約州當局管制較嚴效率也較高,但在劣幣驅良幣下,管理較鬆散的州自然吸引較多的保險公司。亞利桑那州設立保險公司的資本額規定為四十五萬美元,因此擁有八一八家保險公司,占全美三分之一以上,但只有一五○名主管官員。紐約州的資本下限為三百萬美元,而其三六○名主管官員只需監管三六八家保險公司。路易斯安那州保險業主管因洗錢、郵電詐欺等罪名被判廿五年徒刑,就令該州檢察首長發出浩嘆:「連我也不相信州政府管理保險業的能力。」

其次,債信評估公司也可以幫得上忙,其中貝氏公司歷史最久,而數年來陸續有S&P、慕迪(Moody)多佛飛普士(D&P),及偉斯(Weiss)及其他公司加入。但這些公司的評等不見得正確,大部分都未能預見此次「經理」及「相互利益」的危機,但至少可以提供相互比較的參考。這些公司也會在電話上提供相關資訊,簡單的資訊免費,較詳細的報告則要收費。而德州主管當局則將免費提供轄內保險公司的財務評等。保戶要保護自己的權益應該審慎注意幾個重點此外,保戶尚需注意以下幾點以保護本身權益:

△隨時注意媒體上有關所投保公司的壞消息。

△比較所投保公司在各評估公司的評等。等級越高,且越多評估公司持相同看法;就越保險。同時,也要常徵詢各州主管當局的意見。

△事先了解,萬一要轉換契約或年金至其他保險公司,需填寫何種文件且會受到何種懲罰,包括稅賦。

△考慮轉換契約時,要積極謹慎找尋代替品,但需注意高於市場平均獲利的保單。

美國文化中有一特色,即喜歡排行榜:壽險公司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主要評鑑公司及評等項目作一簡介。

「享年已九十一歲」的貝氏公司(A. M. Best)可稱是最老牌的評鑑公司,共對三千八百家保險公司進行評估。主要分量化及質化兩大類,前者包括獲利力、流動性及資金利用率(leverage),後者則針對風險分散性、資產品質及管理作評估。貝氏假設所有保險公司能夠安度廿年中的多次經濟循環,因此其評等大都較其他公司「寬厚」。評鑑公司評估相當主觀

保戶仍須廣泛蒐集資訊和貝氏相反的是偉斯公司(Weiss),這家於一九八九年才開始評鑑保險業者的公司,只運用公開數據(即保險公司提交各州當局的資料)編製評等報告。該公司假設在保單有效期間內勢必會發生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重點就在檢查保險公司是否能夠依然收支平衡。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三家以往評鑑債券及優先股的公司──S&P、D&P及慕迪。其評等幾乎雷同,評鑑的項目也大致類似,因此,觀察這三家公司對同一對象的評等,即可看出評鑑工作的主觀性極強。

以「相互利益公司」為例,七月一日時貝氏公司對其評等為「A+」,一週後降至「暫時A」,代表營運正常但存有臨時性的麻煩。不過,七月十六日貝氏已無法再評鑑該公司,因為已遭當局接收。如果換成偉斯。情形又如何?三月時評等為「C」(普通),六月降至代表「低於平均」的「D+」,七月十二日則為「E」──高風險。

對於這種南轅北轍的評等,一般人可能無所適從。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主觀意見,而非擔保。一旦了解各家評鑑公司的作業方式,你就會較能釋懷。貝氏的「暫時A」比最高評等低四檔,當然顯示「相互利益」出現警訊。因此有人批評貝氏太過寬厚,未善盡保護保戶責任,而偉斯則專會製造恐怖氣氛,徒令保戶如坐針氈。因此,保戶仍需廣泛蒐集各項意見再作決定。投保的公司倒閉勿驚慌

繼續繳保費才是上上策

萬一不幸,你所投保的公司已遭到政府接收時,該怎麼辦?大部分專家建議這些保戶繼續繳交保險費,因為許多保單條款中註明,將由保單現金值中自動墊繳逾期未繳的保費。一旦保單現金值用罄,則保單自然將告失效或停效,對保戶反而得不償失。

而接收也不代表世界末日,主管當局當然希望保險公司能、永續經營,方法之一就是賣給其他較優勢的保險公司。例如帝王保險公司就已有數家同業願意接手。不過,保戶必須有耐心。今年以前規模最大的保險公司倒閉案,為一九八三年的「巴德溫聯合公司」(Baldwin Uinited Corp.),就在州政府手中一年以上,才被大都會壽險公司接手。

至於等而下之的就是指望各州的保證基金。但各州的規定不同,加州只擔保保單的八成,只有廿州擔保「保證投資合約」(GIC),年金式商品也有類似情形。而路易斯安那州及華盛頓特區甚至沒有此類基金。

值得欣慰的是,聯邦政府已開始重視監督保險公司的相關法令過於鬆散零亂的問題,預計未來兩年內即可完成修法。國會則已要求各州草擬一全國性管理規章,希望能統一並提高相關標準,如果各州議會不採行,則其他州將不會與該州保險主管當局合作。

另外,保險公司也和銀行一樣,開始整合,此舉勢必使保險公司體質更好。目前全美擁有二千三百家壽險公司,在本世紀結束時預料會減少三分之一。而鳳凰城相互壽險公司(Phoenix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及家庭壽險公司(Home Life Insurance Co.)則公開表示,已進行合併的談判,若成功,屆時將成為全美最大的保險公司,資產總值為一百億美元。(取材自商業週刊、財星雜誌)

【1991-08-12/經濟日報/10版/國際 專輯】


1985儲貸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