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89年4月20日 星期四

華碩傳奇首部曲:施崇棠與華碩四傑創業兩千億紀事

徐世昌、童子賢、廖敏雄、謝偉琦,四個年輕工程師,憑著精湛的技術與夜以繼日投入的創業精神,使素有「資訊產業中的黑手」之稱的主機板業,掀起驚天動地的革命。

原本不被看好的華碩不但成為主機板之王,更成為萬眾矚目的股票之王、光芒萬丈的創業奇蹟。華碩四傑初嘗勝果,卻另請施崇棠主掌大局,為的是讓華碩邁向永續經營的格局,他們無私無我的胸襟令人折服。

而華碩四傑榮登電子新貴之後,有人雄心萬丈地擘畫後PC時代企業版圖,卻也有人隱姓埋名、笑傲江湖,更讓華碩的故事增添傳奇色彩。
華碩傳奇還在進行中,但我們已迫不及待,想傾聽這段華碩開創者親自演奏的首部曲....。


華碩成立之初,四位創辦人只單純想做主機板專業設計,於是每個人各拿出二百五十萬元,一共籌足一千萬元資本額後,便在台北長春路租下三十五坪的公寓,一古腦兒投入研發工作。一九八九年四月一日公司開始運作,在短短八個月時間內就開發出Cache386/33以及486/25兩款個人電腦主機板,其中的四八六主機板與國際龍頭大廠IBM、以及主機板專業廠商ALR同步推出,這塊主機板讓華碩一戰成名,讓全球資訊業大感驚奇!

當時,全球做主機板的廠商中,IBM、ALR算是技術領導者,可以比其他廠商提早取得英特爾新版本微處理器規格,並根據新版微處理器規格開發主機板,因此「幾乎」可以與英特爾新微處理器同步推出相對應的主機板。台灣業者只能跟隨兩大廠,往往要在英特爾推出微處理器之後的半年至一年才能推出相對應的主機板。一九九○年的新生兒華碩作了一番「突破」,終於能在英特爾一發表四八六微處理器之後,便同步與IBM、ALR推出相對應的主機板,台灣主機板業者之間奔相走告這項大消息,國際大廠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華碩一炮而紅,靠的是技術。一九九○年之前,晶片組產業根本還沒成形,除了IBM自己有生產晶片組外,市場上稱得上專業晶片組廠商的只有C&T一家。雪上加霜的是,與英特爾微處理器配合的同階晶片組,往往比微處理器上市時間晚了半年至一年;國內幾乎所有主機板廠商都向C&T買晶片組,每次買都是八顆一套,當時售價約一百五十美元,當廠商買到晶片組生產出新主機板時,英特爾的微處理器以及IBM的相對應主機板早就上市好一陣子了。

晶片組專業廠商有限,市場上不免有供不應求的現象,美商Micronics享有優先採購權,C&T剛烘焙出爐的新晶片組得先餵飽Micronics,之後才有剩菜剩飯留給其他主機板廠。因此,Micronics新主機板上市時間比較早,台灣主機板廠商就相對弱勢,時效競爭力遠不如Micronics,就連宏碁、神達等已是集團化的公司也得苦苦等候晶片組。有些買賣主機板的台灣貿易商,為了搶市場先機,不惜捨近求遠以高價向Micronics買板子。那時候,台灣主機板廠商只能憑低價格打拼。

華碩不甘示弱,既沒有IBM、ALR提前取得英特爾微處理器規格的優勢,也不能像Micronics一樣優先取得晶片組,卻運用技術巧思克服了台灣主機板廠商時效競爭力的不足。華碩不等C&T提供四八六晶片組,光憑舊版本三八六晶片組中的部分IC,再加上對英特爾四八六微處理器規格的推測,便自行運用一百五十顆IC組成獨立電路,設計出四八六主機板。

華碩試著用自己的方法開發四八六主機板,板子剛做出來時,四位年輕的華碩創辦人欣喜若狂之餘也戰戰兢兢,不確定這個新招術到底管不管用。為了確認板子的可用性,有一天,童子賢等人一起拜訪英特爾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陳朝益,希望他能給個機會,讓這塊板子插上英特爾四八六微處理器,試試看能不能用。
童子賢回憶,那天的測試過程是這樣子的:

華碩成立之初,資金有限、創辦人年紀輕而且在資訊界累積的人脈關係尚屬有限,背景幾乎是零,唯一的本錢就是技術。四八六板子剛開發出來時,華碩幾位創辦人帶著這塊不知是寶貝還是廢物的板子,去英特爾台灣分公司的辦公室與總經理陳朝益、經理吳榮敏見面。
見面那天,英特爾內部測試新微處理器用的板子(業界通稱為Demo板)發生故障,工程師忙著解決問題,陳朝益在一旁協助處理,局面一陣混亂,華碩一干人只好耐心等著;一邊等,一邊就著眼前的問題討論起來了,經過一番研究終於觀察出問題,於是徐世昌、廖敏雄兩人挺身而出,兩三下就將故障給排除了。

華碩毛頭小子精湛的功夫讓在場的所有英特爾工程師大感訝異!其實,在那天之前,華碩幾位創辦人為了開發四八六主機板,不知花了多少心思去研究英特爾曾開發出來的所有微處理器,也對過去各世代相對應主機板及晶片組摸索得滾瓜爛熟,對於英特爾微處理器相對應主機板的設計邏輯,熟悉到足以「舉一反三」,用來解決新板子所面臨的問題。

就這樣,華碩幾個人憑著實驗階段練就的一身內功就立刻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為什麼說是實驗階段呢?童子賢解釋,因為開發四八六主機板時,華碩根本拿不到英特爾四八六微處理器規格,也沒有四八六主機板,靠的完全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新設計方式,大家只能「推測」這塊板子插上四八六微處理器時可以用,既然只能「推測」,就算是一種實驗。
徐世昌、廖敏雄光憑著實驗階段練就的內功就為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排除問題,幾乎可以斷定華碩剛出爐的四八六板子設計方向沒有錯。陳朝益對於眼前這批年輕人如獲至寶,迫不及待要與他們好好談談,對他們帶來的華碩四八六板子更抱著高度好奇心,於是,大家都以相當興奮的心情進行接下來的華碩主機板測試工作。

徐世昌、廖敏雄、謝偉琦手裡拿著剛剛開發出來的主機板,上面為四八六微處理器預留了一個位置,陳朝益拿來英特爾尚未正式上市的四八六微處理器,而且是全亞洲唯一的一顆四八六微處理器,在華碩板子上一插,結果──板子真的就這麼運轉起來了,証明華碩的實驗成功!那是華碩四八六主機板第一次插上英特爾四八六微處理器,也是華碩技術第一次走出實驗室,獲得業界肯定。

華碩一開始是個連在台灣都沒沒無聞的主機板小廠,沒想到後起之秀竟然威力無窮,憑著技術便一躍與國際頂級大廠IBM站在同一個層次。這件事不僅對華碩是莫大鼓舞,更讓台灣主機板業在全世界人的面前揚眉吐氣,其重要性足以稱之為台灣資訊業躍登國際舞台的扭轉歷史關鍵大事。

華碩在四八六世代裡一馬當先,國內廠商終於可以買到與國際大廠同步推出的國產主機板。一九九○年的時候,國內部分小廠兼作電腦系統及主機板貿易業務,在當時算是普遍的營運模式,廠商為求市場先機,經常得付出高額代價向Micronics採購主機板,山汶電腦就是一個典型,一片主機板動輒得讓山汶花費超過二千美元。華碩與IBM同步推出四八六主機板後,整個局面就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華碩剛推出的主機板訂價是一千五百美元,Micronics不久後推出的同等級主機板卻訂價二千五百美元,本土主機板的上市時間不僅搶先,就連售價也比國際級大廠牌便宜四成。稍微了解整個市場及產業動態的國內小廠當然如獲至寶,將主機板採購訂單轉給華碩。

山汶老闆劉山根就算是當時國內小廠中清楚掌握市場動態的代表人物。他根據多年來買賣主機板的實務經驗,看出了華碩四八六處女作的不可思議,剛好,當時童子賢招攬生意找上劉山根,以毛遂自薦的方式推銷四八六板子。劉山根識貨,知道擺在眼前的是個好產品;不過,華碩四個年輕人當時畢竟才剛出道,許多人對他們的成就欽佩,但總覺得這一切太不尋常了,欽佩之餘不免心存懷疑,劉山根也是這樣,好產品當前非常心動,但又有點怕這塊板子是竊取商業機密的罪證,侵犯老美的智慧財產權可不是鬧著玩的。於是,劉老闆四處打聽華碩四人組的底細,以決定該不該買華碩板子。

當時業界對華碩四人組的了解有限,只知道他們來自宏碁,很年輕,都是工程師,至於實力有多強、信譽如何、有沒有發展潛力等等,都還是未知數;劉山根根據有限的線索,找到同樣出身宏碁的陳漢清探聽。

陳漢清是精英電腦七位創辦人之一,當時擔任總經理,已經在主機板業小有名氣,面對劉山根滿腹疑慮,他平平實實把過去與廖敏雄等人共事的經驗說出來,並且力保華碩創辦人團隊的實力。在陳漢清有憑有據的推薦下,劉山根給華碩第一筆訂單,而且四處告知同業,為華碩免費廣告。就這樣,華碩生意上門了。

山汶是一家兼作電腦系統組裝及主機板貿易商的公司,兩德改革開放前在東德登記自有品牌Aguaris;搶快推出新產品一直是公司宗旨,因此在華碩推出四八六主機板之前,山汶經常忍痛向Micronics買高價主機板,所幸當時電腦行情也不錯,買了Micronics主機板還能保有可觀利潤。華碩出馬後,劉山根的成本明顯下降,賺的錢也更多了。

一九九○年之前,全球做主機板的廠商概分為四,第一種是一軍級大廠如美商IBM或者台灣業者宏碁、神達,他們兼做主機板與桌上型電腦;第二種是專門接代工訂單且堅持高品質、高價位的主機板專業代工廠如美商Micronics;第三類是帶有黑手色彩的台灣主機板業,專門幫小型廠商代工;第四種也帶有黑手色彩,主要是兼作貿易商及電腦組裝業,主機板是向外採購。華碩的四八六主機板很快的引起第四類廠商正面回應,除了山汶之外,利政、艾鉅等公司也開始向華碩下單。

第一種廠商依照行規而言,是得自己開發生產主機板,並且用在自己的電腦上,如果向外採購恐怕有失企業尊嚴;因此,國內大廠宏碁、神達起初不方便跟著大家一窩蜂買華碩主機板。但是,到了一九九○年,也就是華碩成立的第二年,各大廠終於放下身段,採購華碩的主機板。

華碩的崛起影響第一、四類廠商,其影響利弊互見,而無庸置疑的是,對台灣小型主機板貿易商暨電腦系統代工業產生立即的幫助;而對於第二、三種專門生產主機板的專業廠商,則造成最直接的衝擊,舉凡國際龍頭大廠Micronics、或者台灣本土廠商旭青、凌亞、精英等,其市場競爭生態都大受影響。

光從當時主機板第一強權Micronics的營收變化,便可約略看出華碩本土技術在國際市場上所展現的威力。一九九○年華碩少量接單之初,Micronics營收是八千一百萬美元、稅後淨利四百三十萬美元,九一至九三年營收仍繼續成長,由一億三千多萬美元增加至一億八千二百萬美元,成長幅度約四成,但淨利成長幅度已經明顯趨緩,在九百萬至一千萬美元間徘徊,這段期間華碩營收由新台幣十三億九千萬一路飛升至二十三億,成長幅度將近七成,稅後淨利也由新台幣一億一千萬增加至二億二千萬元。

到了一九九五年,Micronics出現虧損,稅後淨損達一千二百萬美元;九六、九七年營收開始縮減,九七年時降至九千九百萬美元,而且持續虧損,九八年終於支撐不下,被附加卡專業廠商Diamond購併──Micronics這家公司不見了!只剩下品牌,由Diamond繼續經營銷售。相對的,華碩九七年已經晉身上市公司,營收達新台幣二百一十三億元,稅後淨利增至七十億元。一塊板子讓這四個原本只想搞設計工作室的年輕人一飛沖天,不過十年,闖出了兩千億市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