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89年4月20日 星期四

改變產業生態的第一張486主機板

成功打響第一炮-改變產業生態的第一張486主機板

改變產業生態的第一張486主機板

Digitrend 40期 / 文:葉鴻遠

1989年4月,華碩第一張486主機板在小小的公寓辦公室中悄悄誕生,不起眼的出身卻在當時的業界投下一顆震撼彈,因為當時全球做主機板的廠商中,只有身為技術領導者的國際龍頭大廠IBM與主機板專業廠商ALR可以比其他廠商提早取得Intel新版CPU規格,並根據該規格開發新主機板,因此只有這兩家廠商得以與Intel新的CPU同步推出相對應的主機板,台灣的業者因為受限於晶片組供應不足,往往必須在半年或一年後才能推出搭配新CPU的主機板,在每每喪失市場先機的情況下,台灣的主機板廠商多半僅能以低價與國外廠商力拼,不願總是被牽制的華碩不等C&T的486晶片組,憑著團隊優異的研發能力,光憑舊版386晶片組中的IC,再加上對Intel 486 CPU規格的推測,自行運用150顆IC組成獨立電路,設計出486主機板,並且成功通過Intel測試,成為第一家與IBM同步推出主機板的台灣廠商,而以高超技術讓Intel瞠目結舌的華碩也因此奠定其在國際與台灣資訊業中難以撼動的領導地位。


==============================

1989年,華碩在未和CPU霸主Intel建立任何合作關係的情況下,靠著以Intel舊版晶片組為基礎,再加上自己對新486CPU規格的推測,設計出了新的486主機板,領先當時IBM推出最新的主機板,成功在主機板行業打響第一炮。

當華碩做出486主機板時,雖然下過苦工研究,但不確定這塊板子可否適用於新的486CPU,畢竟這塊板子是在半猜半推測的情況下做出來的。因此,童子賢一行人便至Intel台灣分公司找當時的總經理陳朝益,希望他能給個機會,使用Intel新的CPU來測試這塊主機板。當天英特爾內部正好也在測試新CPU用的板子,但過程不是很順利,陳朝益和Intel的工程師忙著討論出了什麼錯,在旁等待的華碩一行人因為出於專業便也加入討論,故障在他們的協助下很順利地排除,這讓Intel內部的人大感詫異。

華碩對Intel的產品如此熟悉,是因為他們在「半猜半推測」486CPU的過程中,花了許多時間研究Intel的產品,不是僅對前一代的CPU而是對每一代的CPU都加以鑽研,還有與其相應的主機板和晶片組都是他們研究對象,因此在現場才能馬上毫無障礙地加入Intel內部的討論。當然,這樣的表現馬上他們得到了陳朝益的注意,因此馬上應允了幫他們測試主機板。陳朝益拿來當時全亞洲唯一一顆的486CPU,讓童子賢一行人測試,結果證明在「半猜半推測」做出來的主機板竟然順利的運轉起來。


第一個486CPU的主機板竟然是由一個與Intel沒有合作關係的公司所設計出來,這個消息傳出去之後,一個月內就有各大電腦公司找上門,要求與華碩簽下486主機板的訂單。當時華碩在486晶片組的技術領先,相較於其他廠商大概領先了一年有餘,所以那一年華碩等於跟著486電腦的推廣一起成長,全世界的IT產業也因此見證到華碩研發實力,從此以後一提到主機板產業首先想到的就是華碩。「華碩=主機板」這個等式一直到後來他們在筆記型電腦領域大放異彩時才逐漸被打破。

在成功推出486CPU專用的主機板後,華碩給Intel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家創立不久的小公司隨即與IT產業巨人Intel建立了合作關係,華碩成為Intel的外包實驗室,更取得了之前只有IBM與ALR兩家主機板國際大廠才享有的特權,即提前取得CPU的規格,在獲得Intel認證的情況下,華碩取得了與IBM和ALR並駕齊驅的地位。486主機板的成功,為第一年踏入主機板行業的華碩帶來了2.3億元新臺幣的營收,第2年更增加了6倍有餘,營收來到至14億元,1992年繼續上升到21.8億。

但原本倍數式的成長在1993年停止,當年營收只比1992年高出1.2億元。雖然是工程師出身,但華碩的創業團隊當時就嗅到危險的信號,因為對一家前景看好的新興公司來說,過去幾年快速的增長速度突然放緩,而他們卻不知道原因是什麼,這就像做出的主機板無法發揮其預測的效能般讓他們芒刺在背。於是童子賢隨即找上了過去他們在宏碁的頂頭上司,也就是當時擔任宏碁個人電腦事業處總經理施崇棠。其實在他們離開宏碁創業前,施崇棠就曾經是他們力邀的對象,但當時施認為宏碁正處於困難時期不願離開,但這次他的子弟兵再次找上他,因為華碩也面臨了企業經營上的頭次危機。


1993年,施振榮掌舵下的宏碁下終於重回正軌,「再造宏碁」獲得了一定效果,其開始轉虧為盈,兩年後宏碁成為美國市場第8大品牌、全球電腦第7大品牌。宏碁業務的蒸蒸日上,代表讓施崇棠不願離開的最大阻礙已經消失,所以當童子賢等人再次找上他時,他動心了。施自言自己的個性喜歡挑戰而不喜守成,因此他與施振榮商談許久,決定在當年年底離開。隔年,施崇棠辭掉宏基的工作,來到華碩擔任了董事長兼總經理的職務,在他42歲那年開始了創業生涯,也是開始了「再造華碩」的過程。當時主機板產業的生態是這樣的,雖然華碩已經小有名氣,但主機板行業的霸主地位仍由Micronics穩坐,但在施進入華碩掌舵的隔年,也即1995年,Intel宣佈自己將進軍主機板市場,此舉引起全球主機板行業行業的大恐慌。因為大家都知道,主機板做為一個行業是以Intel所設計的CPU馬首是瞻,Intel推出什麼樣的CPU,主機板廠商就設計相應的主機板,當時只有能和Intel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的廠商才能提前取得CPU的規格及相關資訊,也因此才能建立自己的事業版圖。但當Intel決定進軍主機板業時,這等於過去靠它生存的主機板廠商被拋棄了。當Intel一宣佈這個計畫, Gateway隨即將主機板的訂單從Micronics手中抽走轉給Intel。

1995年Intel宣佈要主宰主機板市場,提出所謂「123計畫」,即一年要做1000萬塊主機板,2000萬顆晶片組,3000萬顆處理器。Intel這種建立垂直整合的作法如果成功,等於就是判了其他主機板廠商的死刑,因此當時多家廠商決定聯合抵制開始使用其它家的處理器,而當時台灣廠商占全世界主機板業達70%,他們的聯合行動使得Intel不得不延緩該項計畫。但雖然Intel的垂直整合計畫流產,但卻使得當時最大主機板廠商Micronics霸主地位不保,華碩憑藉一流快速的研發團隊和創新能力,取得了包括HP在內的等國際廠商下訂。,華碩1996年底的總營收來到133.3億新臺幣,當年成為全球主機板第一品牌和全球最大主機板廠商。施崇棠是這麼描述那驚心動魄的兩年:「經過了這次挑戰,我們在主機板業界才算接近了『獅』的地位」。

1989華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