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商業周刊: 美國能自製晶片嗎?張忠謀:浪費且徒勞無功

2022年04月22日

張忠謀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Podcast,大談台灣晶圓製造優勢。 (攝影者:駱裕隆)                         

撰文者:黃惠群 整理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在最新Podcast中,特別邀請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大談他上海到美國的生平、創立台積電的契機,及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瓶頸。美國總統拜登指出:「儘管美國是晶片設計和研究的領導者,但我們自行生產的晶片不到10%。」拜登政府日前通過的晶片法案(Chips Act)將補助晶片製造商逾500億美元,為的就是強化美國半導體製造產業。

但,張忠謀認為,增加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是徒勞、浪費且昂貴的;而倘若台海發生戰爭,那麼,美國需要擔心的也不會只是「晶片製造」了。

半導體教父的出身 香港戰爭難民、美國求學工作

張忠謀於1931年出生於寧波,童年時期在香港、重慶、上海等地度過。在1949年共產黨接手前逃離上海,在香港申請美國大學,當時,他自稱「有點像香港的難民」。在哈佛待了一年後,張忠謀轉到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習機械工程。

畢業後沒多久,張忠謀順利進入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為他在半導體行業奠定深厚基礎。然而,這一路上並非一帆風順。在德儀「被迫退休」的經驗及僅任期一年通用儀器總裁,雖被他稱為「人生下山」期,卻也為他回台創立台積電鋪路。

布魯金斯學會主持人問(以下簡稱問):MIT畢業後,你在德州儀器工作多年的經驗,對後來職涯發展和成立台積電有多大的影響?


張忠謀答(以下簡稱答):如果沒有德儀的歲月,我就不會創立台積電。我確實在德儀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職位,多年來,我是德儀收入第三高的人,負責全球半導體業務。後來,公司錯失進入消費品業務的機會,半導體業務也在競爭中失利,使我在德儀的職業生涯處於危險之中。


後來,我被調到其他部門,這對在半導體行業待了20年的我來說,等同於「被放牧(put out to pasture)」(編按:表示被迫提前退休)。5年後,我決定離職,而當時我只有52歲。


離開德儀後,我得到許多工作機會。1983年,我成為通用儀器(General Instrument)的總裁,實現了年輕時前往美國的夢想:住在紐約的一套好公寓裡,走幾個街區就能到辦公室。當時我住在川普大廈,事實上,我曾在電梯裡遇過川普幾次。


通用儀器是一家與德州儀器截然不同的公司。在德州儀器,我學會了如何從頭建立一家公司。但通用儀器作法不同,他們買下小企業、改善後,再賣掉它們。大約一年後,我發現這不是我想做的,於是我在1985年離開。


台積電的關鍵優勢是「人」

在美製造成本高出台灣50%

從川普大廈到台灣,讓張忠謀回台的關鍵人物是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在張忠謀離開通用儀器後,李國鼎招募他回台接任工研院院長,將IC積體電路的案子由工研院專案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事業,台積電就此誕生。


問:台積電如何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代工廠?


答:台積電發展初期,技術節點(technology node)落後(編按:常見的3奈米、5奈米就是半導體工藝的技術節點),但良率卻非常高。因此透過成為晶圓代工廠,我們避開弱點,強化了優勢,因為代工廠不需要設計、只需製造。


台灣在半導體製造具有的競爭優勢幾乎完全與人有關。50、60、70年代初的美國也有這些製造人才,但自70年代開始,製造業人才遷移到更高薪的行業,而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


問:隨著頂尖人才轉移到其他行業,美國提高國內晶片產量的瓶頸是什麼?


答:台積電在奧勒岡州擁有一家製造工廠已有25年了。初期營運時,我們天真的以為成本能和台灣媲美,然而,這兩地的差距卻一直很大:同樣的產品,在奧勒岡生產就是比在台灣高出約50%。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差距。


無論如何,我認為美國努力增加本土半導體製造,是一項非常昂貴的做法。美國將面對大幅的成本增加,而且在全球市場中不具競爭力,尤其是和台積電這樣的公司競爭。


最後,張忠謀坦言,若台海發生戰爭,美國擔心的將不僅僅是晶片,更進一步指出,在沒有戰爭的狀況下,「增加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是徒勞、浪費且昂貴的。」針對美中台的複雜的狀況,張忠謀希望大家能保持友誼,他點出「能成為所有人的晶圓供應商,是台積電成功的原因。」


責任編輯:林易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