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中美貿易戰,長遠勝負在於貨幣匯率走向後之“養、套、殺”

Subject: 中美貿易戰,長遠勝負在於貨幣匯率走向後之“養、套、殺”

(by Fisher Tsai, 蔡政言, 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

中美貿易戰只是小打小鬧的開端,貨幣戰爭才是重磅清理戰場的主戲

究竟是中美自古以來的恩怨情仇,還是世代更替的情慾糾葛?⋯⋯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作者:淡江國際企業學系 蔡政言

結論先:這是場重量級拳擊賽,開賽後一分鐘還沒分出勝負,極可能就要變成打15回合的意志力的抗戰了。

先看看美國人的劇本。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在中美貿易談判前夕2019五月五日美國時間,在其個人推特上推文:中國已經被課徵 10% 懲罰性關稅的商品,從十日起稅率將提高到 25%。

他還預告,中國仍有 3,250 億美元(約 9.75 兆台幣)出口到美國的其餘商品尚未被課徵關稅,不久後也將被課徵 25% 關稅。這推文是基本談判前的極限施壓,目的在瓦解對手對抗的意志,以取得談判更大的利益的結果。

這在談判策略上可屬邊緣策略(英語:Brinkmanship),這是1952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率先引用的,是指把事情推到戰爭的邊緣而沒有演化成全面開啟戰爭的能力或藝術。這種戰術的原則是雙方都主張不會向對方屈服,然而雙方都知道最終總要有一方要稍作讓步,因為如果雙方都堅持決不讓步,所帶來的結果對雙方都不會帶來好處,但問題是雙方都擔心率先屈服的是否會視為較弱的一方。基於要任何一方讓步會十分困難,為求避免保證相互毀滅,唯一辦法就是雙方達成妥協。

這是賽局理論「懦夫賽局」(英語:The Chicken Game) 的基本應用,意思是我絕不會退讓,為了避免互相毀滅,最好的結局(經濟上稱作均衡)就是對手你做出退讓。這策略常被應用在薪資、罷工、開庭前調解談判上,另外在好警察壞警察(英语:Good cop/bad cop)的審訊的心理策略也履見不鮮,喜歡看美劇的人,應該對這種情節並不陌生。

這策略的重點在於對手會不會上鉤咬餌(take the bait),如果上鉤咬餌了,就可以進一步地執行切香腸策略(英語:Salami Tactics),即雙方已達成特定目標的妥協,退讓少的會告訴退讓多的,只差最後一哩路,你再多退讓一點點,事情就完結了,來逼迫對方逐漸地讓步退守,被切香腸的一方往往不捨得已經投入的損失,終招致更大的損失。這其實跟金光黨的詐騙手法沒有兩樣,被騙的人往往捨不得一剛開始起心動念的小錢投入,為了想救回剛開始的損失,反而越投入越多,直到發現自己被騙入局才恍然大悟。

殷鑑不遠,預測中美貿易戰可能的發展前,先來看看日本,這兩個不同時代將遭遇相似境遇的國家。美國是標準的「打老二」的國家,誰追近了就打誰,歷史上被打過的國家依時間序為英國、德國、蘇聯、日本、跟歐盟。中美貿易戰的內涵最接近美日貿易戰,美日貿易戰後,日本被推向「失落的二十年」,因此我們可以來看看過去並推想一下未來可能的發展。

1980年代日本經濟規模排在世界第二,工業產能正開始逐步超過美國,使美國人感到害怕。相似的是,目前中國強勁的製造業競爭力,被看作是導致美國工作機會減少的主因。同時期,美國與日本間貿易逆差達370億美元,佔據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主要部分,也同是當時期國際上美國債卷最大的持有人。同時期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等傳統工業中心失業率走高,美國的觀點是明顯的因果關係,但事實上,也從沒有確切根據,國際經濟的看法更像是國際分工,產業的移轉與變遷。

當年的很多日本企業也在各自其財團內部的銀行獲得便宜的信貸,美國也認為這些對企業的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受這些因素影響,從1975年開始,美國高舉保護國內產業大旗,發起貿易保護的行動,針對日本舉起貿易戰的「大棒」,針對汽車、鋼鐵、半導體、製藥等產業發起了15次「301調查」。在市場方面,美國要求日本解決美國產品的市場准入問題,包括開放農產品、高技術產品、服務業等多個市場。在商業方面,美國政府還迫使日本進行制度性改革

日本開始實施有節制的擴大出口、鼓勵進口政策,減少進口限制的種類、關稅稅率等,並簡化通關手續。日本還對美國加大開放彩電和汽車等關鍵市場,簽署牛肉、橙子貿易自由化協定,並放寬了流通領域的限制。

1977 年,美日達成協議,日本自願對彩電出口進行限制。1981 年,日本又和美國簽訂汽車及零部件協議,日本自願限制出口、同意開放本國市場,且日企到美國直接投資。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美日貿易戰蔓延到電信領域,之後日本被迫開放本國電信領域,美國成功打破了日本的電信貿易壁壘。

1985 年,美國政府對日本的半導體電子產品發起 301 調查,指責對方存在傾銷行為,對日本產的電腦、電視等高科技產品開徵 100% 的關稅。次年,美日雙方簽訂了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晶片產業協定。日本不但同意不在美國市場傾銷晶片,而且還為美國的半導體產品在日本市場銷售設定了 20% 的市場市佔率。1987年,對日本的電子產品徵收高達100%的關稅,所以當年日本進口美國的電子產品基本上都是鎖在精品櫃裡面,而不是擺在開放式的櫃台。

1989 年,日美開始結構協議談判,雙方就經濟政策、制度及企業行為等進行磋商,促使日本進行流通與商業開放性改革。此外,美國政府也打著國家安全的名義禁止日本富士通收購Fairchild計算機公司,六名日立高階主管被FBI以涉嫌竊取IBM技術逮捕,日本東芝被控訴非法向蘇聯銷售高技術國防產品,稱潛在損失可達 300 億美元。

由於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並未出現明顯的收縮。於是,美國加大了貿易戰的力度,採取了進一步的行動:在貿易差沒有縮減的情況下,仍逼迫日本擴大進口美國的產品。日本的妥協策略也隨之升級。

當年被切火腿的日本政府對於美國的要求,一再退讓並逐步妥協滿足了美國所有要求後,日本發現什麼都沒解決。據美銀美林的統計,美國貿易赤字規模從 1980 年的 360 億美元增長到 1989 年的 1700 億美元,貿易赤字在 GDP 中的占比同期從 1.3% 擴增至 3.7%。

而在日本先後採取自願限制出口、進一步增加進口、擴大市場開放的行動均未能讓對美貿易順差顯著縮減之後,美國又將原因歸結為美元對日元匯率的高估。1985年,在美國的主導下,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國在紐約簽署廣場協議(The Plaza Accord),五國美、日、德、英和法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廣場協議後,日元兌美元匯率升值近90%。日本對美貿易順差也終於開始逐漸縮小。

為了應對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壓力,日本積極提振內需,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鼓勵民眾擴大消費。然而,多年低利率帶來了流通資金的過剩,1989 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高位,最終造成地產泡沫。日元急劇升值,導致了日本實體經濟資金外流、投機資本湧入等問題,造成資產泡沫,最後導致崩潰。

所以這場美日貿易戰爭的最後核彈級的殺手鐧是匯率的貨幣戰爭,從美國角度來看,只要債主拿的是我開的借條(發行美元或債卷),貿易逆差根本不是個事,因為債多不愁,債主美國說什麼算什麼,當有國家嘗試開始挑戰美國國際貨幣清算的地位時,這是美國絕對不能容忍的。

川普曾經說過:當我們(美國)對其他國家都有貿易赤字時,戰爭是好的,我們很容易贏。其實川普沒有講出來的真正意思應該是,當我們(美國)欠全世界所有國家債務,且他們的債務持有方式是美元或美債時,我們怎麼可能會輸 ?

回到中美貿易戰爭上,川普的姿態仿佛是想要的一次談判到位,理論上與實務上都是不可能。解讀上應該是川普採用談判上的邊緣策略逼迫中國進行第一步的妥協或是退讓,日本的經歷,肯定中國也研究過,無論中國會不會咬妥協退讓的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再如何努力,中國不需要購買已遠高於市場價格的過期武器,因此中美貿易逆差短、中期內肯定是無法解決的,所以可以預計的十幾二十年內,肯定的常態大概就是中美打打談談,自由貿易與WTO的角色肯定會更加式微,全球經濟成長肯定會趨緩。

而重量級的大戲應該是中美談判時,美國會進行貨幣戰爭的「養、套、殺」策略。將老二推向「失落的二十年」,徹底打趴,美國已經是老司機了。所有的貿易政策無法(且必然)有效解決兩國貿易逆差時,美國會轉向針對貨幣政策,美國會歸咎中國的外匯管制與匯率操控不當政策,逼迫中國解除或進一步開放外匯管制。

中國放鬆外匯管制時,外國熱錢便可湧進,炒高人民幣匯率,寬鬆的熱錢,炒高中國的股票、金融資產與房地產,這是「養」,股匯雙賺吸引更多的熱錢湧進,國內閒置資金也學著國際熱錢共舞,一起再炒高國內資產的價格,然後做實業發現賺不過炒股炒房炒地產的,紛紛把本來做實業投資的錢也投入了炒房炒股炒資產的金錢遊戲這是「套」,這些國內外熱錢把資產泡沫炒到最高點時,國際熱錢趁著資產與匯率高價變現,把資產賣給後知後覺國內追高者,然後揚長而去,這是「殺」。這才是出美國熟悉操作的金融領域,而本來國內原來應該做實業的資金被套在股匯資產的最高點,造成人力與資本的誤置,許多人面對龐大的債務與已經偏差的金錢觀,很難再從頭做起,產業被徹底摧毀,國家被推向失落的二十年,對很多台灣人來說,這好像也不是那麼陌生的場景。

如果劇本是這麼寫的,兩強競爭下,面對未來可能的貿易保護思潮下,以貿易為主體的台灣是該如何因應,應該才是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