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陸前財長稱 中國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相當大

2018-01-31 01:10聯合報 記者林則宏╱即時報導

大陸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指出,中國金融體制存在嚴重扭曲,且各種具中國特色的金融衍生品比起全球金融海嘯前的美國更為混亂,因此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相當大。中國政府眼下迫切的任務是打好風險防控「攻堅戰」,絕不能出顛覆性錯誤。

現任大陸全國社保基金理事長的樓繼偉,28日在第16屆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上的演講,深刻分析當前大陸總體經濟形勢與問題,這兩天被大陸媒體廣泛轉載。

根據新浪網刊登的演講全文,樓繼偉表示,當前大陸財政和貨幣總量政策空間已經不大。從財政政策看,歷經前期多輪刺激後,目前再推動大規模集中基建的餘地已不大。

從貨幣政策看,近年來中國貨幣乘數快速提升,從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6年的5.02,同期M2與GDP的比例也由180.3%上升到208.3%,表明經濟快速貨幣化。但與此同時,GDP增速卻呈下行態勢,說明貨幣供給擴張對經濟拉動的效用在逐步下降。

樓繼偉演講最後專門提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他說,「我把這個問題放在最後重點說,是因其太重要了,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出顛覆性錯誤。」

樓繼偉指出,當前中國M2與GDP的比例超過200%,與日本的水準大體相當,超過美國91%的兩倍。但從利率水準看,2017年中國1個月的SHIBOR拆借利率平均水準為4.09%,同期日本的可比利率水準為-0.01%,美國為1.1%。中國貨幣環境更為寬鬆,資金成本反而更高,表明金融體制存在嚴重扭曲。

此外,過度的混業經營也造成一系列金融亂象。名目繁多的中國特色衍生品令人眼花繚亂,同業、通道、嵌套、資金池、龐氏融資性的萬能險、P2P、非標、現金貸等等層出不窮、相互疊加,結果是不斷抬高資金成本,加劇實體經濟困難。

同時,風險傳染的管道極不透明。樓繼偉稱,相比美國十年前的金融市場,各種衍生品風險收益特徵是有定義的,如MBS、CDS、CDO等,也都是經過備案的。但中國更為混亂,需要穿透到產品底層,才能識別真實的風險收益特徵。

樓繼偉表示,中國的金融機構除常規的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外,各類中國特色的金融、類金融機構和區域性交易市場創新設立更是眼花繚亂、不勝枚舉。

他指出,「這樣,我國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是相當大的。因此,眼下更為迫切的任務是打好風險防控攻堅戰。」



2018Fed, 2018錢荒, 2018P2P, 2018資管新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