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3 03:14經濟日報 貝多爾 (Christopher Beddor) 編譯余曉惠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21日調降中國大陸主權債信評等,並連帶調整多家大陸金融機構的信評。標普擔心大陸債務攀高固然有其道理,但市場對降評毫無反應,凸顯大陸的經濟狀況有多與眾不同。
另一家信評機構穆迪(Moody's)本月稍早把中國交通銀行的評等打入垃圾級。
穆迪的決定是對的: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包括政府和民間債務在內,大陸總債務規模已經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8%,遠超過大多數開發中國家,而官員直到現在才準備小心翼翼地拆除這個炸彈。大陸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將首當其衝,最終不太可能全身而退。
但這回標普降評之後、或前幾次類似的降評,人民幣匯率基本上無動於衷。同樣在穆迪降評之後,中國交通銀行的股價大致上也毫髮無傷。少有資產總額逼近1.3兆美元的銀行,在投資級評等被摘除之後能如此淡定。
大陸之所以不同,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大陸當局早已深深參與各大金融機構。
大陸債務龐大主要是因為中國交通銀行這類業者在過去十年來,應政府要求大舉放貸,也因此銀行業者明白,倘若某一天發生難以承受的損失,官員一定會出手相救。
現階段的融資成本上升,或許會帶來痛楚,但若有一天事態演變到危急的程度,央行篤定會插手干預。
中國交通銀行清楚知道,只有政府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把範圍放大一點來看,大陸政府和金融機構沒什麼理由去關心外資和信評機構的看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大陸國內的儲蓄率高達GDP的46%,比全世界平均值高出25個百分點。而大陸債務有一大部分是以人民幣計價,而這是大陸央行可以無限量印製的貨幣。
大陸政府放任信評下滑,意味著北京當局可能面臨一個風險:有需求的時候無法順利吸引外資。不過現階段來說,大陸尚可憑藉著國家管制和充足的儲蓄,免於承受一般情況下會發生的劫難。
2017 信用評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