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中瘦素水平最低。禁食增加瘦素(leptin)水平,並誘導身體釋放其脂肪儲存。
自噬
命名為「自噬」(英語:Autophagy)是由比利時化學家克里斯汀·德·迪夫在1963年創造的。當代的自噬研究是1990年代酵母的研究人員通過識別的自噬相關基因而被推動。其中之一人,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獲得2016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細胞大掃除:自噬作用 (Autophagy)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生物科黃慧茹實習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細胞本身就可以比喻成小型工廠,許多不同的部門(胞器)在分工合作以維持工廠(細胞)的最佳運作,那如果生產線中出現了不良產品時該怎麼辦呢?沒錯!要有回收或是銷毀系統,所以細胞內也是可藉由自身內部微小的「吸塵器」,清理老舊的蛋白質、失常的胞器以及入侵的微生物,這個過程稱為「自噬作用,autophagy」。
當細胞接受到養分不足、氧氣不足等訊息時,細胞膜上具有訊號接收站能夠將訊息往細胞內回報,此時細胞內的多種蛋白質和脂質先形成彎月狀的雙層膜構造,稱為吞噬泡(phagophore),吞噬泡會藉由增加新的膜逐漸增大,並且將受損的胞器或蛋白質包圍,最後凹陷端關閉成為囊狀構造的自噬體(auto- phagosome),這個自噬體就類似於細胞內的垃圾車,準備將垃圾載往垃圾處理場,垃圾處理場就是溶體,自噬體的外層膜會與溶體(lysosome)的膜融合形成「自噬溶小體,autolysosome」,藉由溶體內水解酵素分解老舊胞器或蛋白質成小分子物質,其中小分子物質如胺基酸則可以再回收利用成為材料,如此完成自噬作用。
不過有時候在嚴重受損的細胞中,垃圾多到垃圾處理場無法負荷時,細胞為顧全大局,原本預備被吞入的受損胞器也可能同時釋放訊號引發細胞凋亡(細胞自殺),細胞凋亡本身也是一連串複雜的訊息傳遞過程,最後會啟動胞內多種水解酵素分解所有胞器及蛋白質,進而造成細胞萎縮死亡。細胞凋亡與自噬作用不同,細胞凋亡就是細胞注定要死亡,但是自噬作用可依細胞內垃圾堆積的程度選擇細胞的存亡與否,所以細胞凋亡與細胞自噬彼此密切又謹慎地相互平衡。
為什麼細胞會有這麼巧妙的安排呢?關於自噬作用的演化成因,科學家推測可能是要應付細胞的飢餓狀態,或做為原始的免疫防禦機制,也可能兩者兼具。所以當我們飢餓卻無法馬上攝食時,身體的各項功能並不會馬上停止,首先是脂肪細胞會先開始將儲備的養分加以分解,最後可能連肌肉細胞的成分都有可能被利用,這些都是要維持必要的代謝作用。
雖然正常細胞會利用自噬作用進行大掃除,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滋海默症的成因就是自噬作用失調,導致細胞內堆積太多垃圾,損壞細胞正常功能。但是,相對的,癌細胞也會利用自噬作用來充飢以延長細胞壽命。因此,有科學家進行抑制腫瘤細胞的自噬作用,作為對抗癌症的策略,不過遺憾的是,抑制腫瘤細胞自噬作用可能會增加癌細胞的基因突變,反而使病人病情惡化,造成對抗癌症更為棘手。
簡而言之,細胞的存亡是取決於自噬作用和細胞凋亡的平衡,其中牽涉許多訊息傳導路徑,目前許多科學家正努力釐清其中調控的機制。
飢餓, 齋戒, 斷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