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鎖定自駕車感知系統 資通所推動產業夥伴計畫
文‧詹益瑋 發布日期:2017/08/04
近年來,縱使發展上仍具長足進步空間,自動駕駛技術經Google、百度等國際大廠推波助瀾下,已湧現源源不絕的商機。為協主國內廠商搭上這股熱潮,工研院資通所針對自動駕駛之眼--感知次系統著重開發,並籌畫成立「自動駕駛感知次系統產業夥伴計畫」,提供相應軟硬體開發、驗證平台與場域等資源,包含影像辨識訓練用之10萬公里資料庫在內,以期匯集國內研發能量,引領產業未來在自駕車領域搶得一席之地。
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分析,2025年自動駕駛車之市場規模將上探420億美元,待2035年更可望超過770億;以美國來說,屆時估計將有高達450萬輛自駕車在路上行駛。另一方面,工研院IEK認為,未來無人車將朝電動化、聯網化邁進,汽車電子比例亦將隨之提升--待2030年,汽車電子占新車之成本比例可望由2010年的35%左右增加至50%,可望替電子產業創造更多機會。
資通所車載資通訊系統設計與驗證部經理鄭安凱表示,含個別感測技術如光達(LiDAR)、雷達,及感測器資訊融合技術在內,感知次系統現為自動駕駛一大發展重點。有鑑於車輛控制、決策等其他兩大自駕車次系統多由傳統車廠主導研發,他指出,就國內的產業生態、研發能量來說,感知次系統也相對適合做為台灣業者研發自駕車的切入點。
感知次系統需具強大運算能力,尤其為應付複雜道路環境與天候因素,導入深度學習演算法勢在必行,訓練神經網路所需大規模資料庫更不可或缺;為契合車輛要求之高度可靠性,及與日俱增的資安、隱私需求,滿足ISO 26262等嚴密車規也是研發上不容忽視的一環。現階段,為求降低進入門檻、擴大市場規模,不少大廠正積極推動開放平台、成立策略聯盟,力圖打造類似Android的產業模式,使廠商更容易取得開發資源,如百度上半年推出的
「Apollo」計畫等;縱使發展上處於相當初步的階段,仍為不得不關注的重要趨勢。
針對車載系統包含導航、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車內資訊娛樂(IVI)及資通訊系統等,台灣在此方面具備良好的硬體實力。不過鄭安凱強調,目前國內發展自駕車還有不少缺口待補,包括缺乏感測分析運算的軟體平台、深度學習訓練用影像資料庫等;縱使有能力製造ADAS相關元組件,大多也難以契合自駕車對環境判斷的高度要求,並在可靠性、安全性上符合現行車規。
有鑑於此,資通所除已投入開發ADAS、自駕車用之感測次系統,也預計於明年正式成立「動駕駛感知次系統產業夥伴計畫」,以期補足上述缺口。
鄭安凱透露,資通所對此有三大研發主軸:針對開放環境自動駕駛,開發整合LiDAR、影像辨識、多重感測融合、即時事件推理等機制,即時進行V2X感測、分析的感知次系統,期望於2020年趕上Mobileye等先驅,達成第四級自動駕駛;其次,也會針對特定場域之自動駕駛投入研發,包括定點接駁、動態接駁(APP隨傳隨到),乃至無軌接駁列車之車隊管理等;此外,符合車輛需求之資安、可靠性相關技術等,也是研發重點之一。
引領感測次系統的軟硬體技術研發之外,資通所亦將透過夥伴計畫提供技術支援,包括LiDAR、多功能影像ADAS解決方案、深度神經網路(DNN)影像辨識技術、與之相應的10KM標註影像資料庫等。另一方面,尚有提供感測次系統驗證平台、ISO 26262產品開發V-Model導入等相關驗證服務,且比照美國密西根大學的M City、日本汽車研究所(JARI),除工研院院區的測試場域外,亦將以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做為自駕車示範/測試場域。
2017len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