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風評:走了邊境稅,來了301,川普的經貿新棒子!
風傳媒 2017年8月7日 上午9:01
美國川普政府在確定把邊境稅擱置後,新祭出的貿易武器是301條款;這應該算是川普政府的經貿新招,首先用來對付中國。雖然同樣有貿易保護的意涵,但301條款的可行性與「可用度」高,對整體全球經貿體系的衝擊較小且可控,台灣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不小心被「掃到」。
301條款其實就是台灣習慣稱呼的「特別301條款」,是一項美國已使用數十年、近年則塵封未用的「傳統經貿武器」,其法源來自1974年的《美國貿易法》,主要是針對侵害美國智慧財產權,及未提供公平的市場准入的國家進行貿易報復。其依據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各國智財保護情況的年度報告,一般分為優先指定國家、優先觀察名單、一般觀察名單,後兩者不會面臨立即的貿易報復,而是美國會與之諮商,要求強化智財保護、修改法令等,但優先指定國家則有立即遭受報復之風險。
川普曾揚言要對那些對美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玩「不公平貿易」把戲的國家─主要是指中國,祭出45%的懲罰性高關稅;後來又研擬課徵邊境稅。不過這些想法要不是於法無據、難以執行,就是可能掀起全球貿易戰,不敢輕易為之。
而中美經貿問題,在4月川習會後曾有推動「百日計劃」的共識,雙方就經貿平衡、市場開放、大宗採購等問題進行談判,第一份清單順利出爐後,後續談判的深水區就「卡卡」,此時川普政府官員透露要動用301條款,威嚇意味十足,而且執行的可能高於其它過去提出的政策。中美經貿關係與談判的起伏之間,又夾雜著美國期待北京協助解決北韓問題的「期待與失望」。
301條款的威力有多大?答案是看對象而定。過去20年,曾有不少國家曾被美國列入301條款的名單中,從歐盟到印度再到許多拉美國家,這些國家不是大聲跟老美抗辯,就是根本對老美不理不睬。
而對名列301中,台灣也算是「經驗豐富」,曾長達20年活在「特別301條款」的陰影下。從1989年起長期列名特別301名單中,浮沈於優先觀察、一般觀察名單之間,其間有2年未被列入,但從未真正被列名要被報復的監管國家中,也從來都是「有驚無險」,因為台灣永遠對老美的要求照章全收、執行無誤─從依照老美要求修法、到動員從中央到地方大批官員去夜市查仿冒、找盜版、抓侵權;甚至如「出口軟體監視系統」、「出口商標監視系統」等該是美方自身該把關的事,結果竟然變成要求台灣負責。
不過,如此「乖巧」的回報是:台灣從未真正承受美國的貿易報復,最終也從名單中完全「畢業」,不再承受301條款的威嚇。
至於拿301條款對付中國,事實上過去中國就已名列301名單中,因此這次的重點在「祭出貿易報復」。對同屬「大國級」又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中國而言,當然不可能完全屈服,因此中美未來的貿易爭議戰線,可能就從301條款開始攻防;但雙方基於自身的經濟與貿易利益,基本上應可望維持著「鬥而不破」的局面─美國拿出一個說得出口的理由─智財權保護,來威嚇中國讓步,但不會輕易的真正啟動貿易報復,因為貿易戰會讓雙方都受傷;而中國終究會作些讓步,讓川普政府對國內有交代,藉此保護中國本身的貿易與經濟利益;畢竟,中國每年對美國的出超達3500億美元左右,爆發貿易戰對中國而言,是要付出鉅大的代價。
台灣在中美的301條款攻防中,應可躲在一旁拍胸脯說「好險、好險」;台灣雖然因對美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一度似乎曾經是川普開刀對象。但如川普以301為武器,則因為台灣已由301條款名單「畢業」,相對影響小;甚至即使重回名單中,以台灣目前執行智財權情況來看,頂多列為一般觀察名單,實質影響幾無,因此台灣可以較安心。反倒是萬一中美之間的貿易報復開始時,台灣可能因企業在中國投資多、兩岸經貿關係密切而受波及,這是未來觀察301條款發展時必須特別注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