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華為裁員真相:市場不相信眼淚,你離34歲還有多遠

2017年03月06日21:57

  來源:金融深度

  最近,關於“華為大力清洗34歲+的老員工的新聞一直在發酵。消息是從華為的心聲論壇傳出,具體內容是華為職工反映,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而研發開始集中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主要針對程式員。一時間,“華為無情”批評四起。

  無風不起浪 

  華為公關對消息予以否定。但這件事明顯已經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創始人任正非近期在一份講話中側面回應了傳言。他採納的口徑是“退休”,而非“清理”。

  同時,他開始用施用雞湯大法:“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這番講話讓一些華為員工感到緊張,沒有安全感。華為有逾17萬名員工,其中45%在研發部門。如果拿34歲和40歲兩個結點來算,24歲進華為,部分華為人的職業生涯最多為10年,程式員可能最多會達到16年。難怪,一位36歲匿名的華為消費者業務工程師稱,“我們目前都在考慮下一步怎麼辦,都意識到長久留在華為已不再有保證。”

  同時,邦哥通過網絡信息瞭解到,華為公開或非公開透露出來的情況是:

  1、2017年,公司內部備忘錄強調了提高盈利的強大壓力:“一切要以利潤為中心。嚴格落實精兵戰略,針對低產出、低潛力人員實施不合格調整。尤其對主管不遷就,針對在本崗位沉澱多年卻無明顯進步的管理者優先清理。”

  2、從海外到國內,華為交付工程團隊一直在收縮調整。也確實在“清洗”中國區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但“清洗”不等於裁員,不再續約、轉崗、分流都是手段。比如“向海外輸出”,即使不願意去海外,讓你走的辦法還是很多的。

  3、年前,華為裁了部分45歲以上的員工。另外,“45歲退休”的規則也要改,想繼續工作的要向公司遞交“申請”,不申請的就被認為是自願離職。

  4、經常刷朋友圈的人最近一定看到過這樣一篇微信文章:《深圳兩套房 面臨失業 中年財務危機引發家庭悲劇》,文章男主人公的自述引發了關於“中年危機”的討論。他自稱在深圳某知名通信公司工作,工作10年,兩套房,每月還房貸加起來3萬元左右。前段時間公司派他出國,因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棄,然後辭職。根據自述者“基本工資+獎金+股票分紅”的待遇模式,以及與“通過輸出到海外變相裁員”的說法呼應等,有人推斷作者應為華為老員工,並且年薪可能在百萬之上。

  由上可以看出,雖然心聲論壇34歲一刀切的說法不完全準確,但老員工的覺確實是睡不好了。

人心惶惶為哪般?

  互聯網公司裁員本是一件正常的事,但華為這次之所以引起較大的風波。主要是因為華為員工的高收入和年齡劃線讓眾多科技公司的從業人員有了異常悲涼的感覺,通訊行業的程式員尤甚,達到一定層次水平和職位就遇到天花板,遠沒有那些精力旺盛、無家庭負擔的年輕人有競爭優勢。

  於員工而言,在最尷尬的年齡被拋棄,痛苦可想而知。更可怕的是,就連獵頭們也都“不獵40+歲的人”,“性價比不高”“殘餘價值不大”的冰冷標籤被打在他們身上。一位有8年人力資源經驗的獵頭用一句話評論了中興和華為的區別:“中興非常國企,是個慢企業,是員工嚮往的地方,而華為卻不是一家適合養老的企業。”用任正非的一句話來總結便是:“華為不是家,與員工是僱傭關係。”

  說白了,高薪吸引人才是華為用工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當高薪與貢獻不相匹配時,華為要注入新鮮血液,為臃腫的組織瘦身。

  所以華為員工總結出一個道理,“趁年輕,加班熬夜還吃得消,狠狠賺筆錢”。對於他們來說,每日早九晚十是常態,根本算不上加班。

  網上也經常有這樣自稱華為員工發的貼子:

“如果有飛機失事,公司會第一時間核查上面有沒有華為的員工。”華為人用這樣的話調侃華為的員工數量與工作強度,不在飛機上,就是在去機場的路上。

“老婆,我要派去海外了。”

“能不去嗎?孩子還小呢!”

“不去我就得辭職了,現在房貸車貸和生活壓力這麼大,不去怎麼養得起!”

一位父親,去深圳看望在華為工作的兒子,臨走時說,“孩子,我走以後你要照顧好自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天天那麼晚下班,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不要抱怨華為,是我們要生存。”

  華為為什麼要裁員?

  有一個事實必須承認,華為的消費者業務,表面上很風光――2016年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台,緊追Apple、Samsung,以11.3%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三位。

  但一份來自美國的報告潑來一盆冷水,澆得包括華為在內的國產手機透心涼。名為StrategyAnalytics的研究公司發佈報告稱,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總營業利潤為94億美元,而Apple一家占到85億美元,Apple用僅有的11%的市場占有率,攫取了全球手機市場91%的利潤。而中國的華為、Vivo和 OPPO手機製造商分列二三四名,但利潤占比僅為2.4%、2.2%和2.2%。

  儘管邦哥對數據的真實性持保留態度,但是國產手機在利潤上被Apple甩開一條街確實長期存在。媒體常有“年全球智能手機利潤:Apple獨占9成”的新聞出現。

  知乎上被點讚最多的答案中的一段話具化了這個問題:

  “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華為 2016 年的年報,利潤率只有 7% 左右,這麼說可能比較抽像,實在的說就是華為 2016 年比 2015 年的營收增加了 1300 多億人民幣,利潤卻只增加了 10 億人民幣左右,這就意味著多收的 1300 多億收入幾乎沒有貢獻有效利潤,這個在目前華為內部高層據說是引起了震驚。”

  業額增長利潤率下降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華為消費者業務部門主管餘承東曾公開表示,華為移動部門2016年沒有達到內部獲利目標,只是營收超過了目標。他表示,移動部門“仍在盈利,但是利潤率非常低”。移動部門約占到華為總營收的三分之一。

  據一位在華為工作八年的前員工透露,“任老闆(任正非)最忌諱的事情就是盤子很大,利潤很低。”這一點在任正非2017年1月17日的消費者BG年度大會上講話中有所體現。任總說,“我只有一個思維――利潤”。他還給華為終端訂了一個小目標:三年內,服務水平趕上Apple,利潤率趕上OPPO/VIVO,並特意強調了一點:“滅了Samsung,滅了Apple”之類的話,無論公開場合,還是私下場合,一次都不能講。誰講一次就罰100元。”“你們說要超越Apple公司,我同意,但我指的是在利潤和服務水平上超越Apple,而不是銷售台數。”

  華為錯了嗎?

  《華為基本法》中有這樣一句話:“華為公司保證在經濟景氣時期和事業發展良好的階段,員工的人均收入高於區域行業相應的最高水平。”

  然而,當華為到了利潤增長不那麼樂觀的時候,就要適當吐故納新了。“拿多少錢就要創造多少價值”,華為的人力導向是:給3個人的錢請2個人幹5個人的活兒;裁了老員工,才能給剩下的人漲工資。

  外行人可能難以理解,有一個叫做“摩爾定律“的東西,逼迫著芯片速度每18個月翻倍,相應地,需要研發人員的學習進度可想而知。什麼“華為碾壓高通”、“華為研發成本是國內手機廠商總和”之類都是虛假繁榮,甚至是慘勝,華為真心的回應是,“華為只是一隻爛腳”:芭蕾舞好看,卻很少人看到演員那隻爛腳,那是經年累月苦練的“獎賞”。

  在華為,沒有論資排輩的現象。新員工很有可能在短短幾年就成為技術領域專家,任職連跳三四級,這在很多國企是不能想像的;

  在華為,高薪不是說著玩的。你可以不去相信“千人年入500萬,年薪百萬者破萬”的傳聞,但2016年,華為人均薪酬費用已經是2015年中興的3.6倍,在華為養1個員工,可以在中興養將近4個員工。

  但華為也終於到了調整期。華為的《藍血研究》有條帖子分析:華為高速發展近30年後,真的面臨主營業務越來越趨於飽和的狀況了。年齡大、股票多的員工消耗了華為大量的成本,公司要清理這樣的員工為年輕時代釋放出更大的空間,這是極其合理的事情。而且大部分的老員工基本已經財務自由,就算沒有完全自由,保留的股票也基本可以衣食無憂。

  沒有不想賺錢的企業,只是盈利之路並不好走。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華為只是一個企業放大的樣本。企業用人就是性價比,這是市場的選擇,市場不相信眼淚。

  沒有終身僱傭階段的香港有過統計,平均在45歲的時候,一個人一生的收入達到巔峰。除了極少部分人能繼續上升,大部分人是要下降的,轉而和新加入工作的年輕人一起去競爭低工資高強度的低級職位。

  有人把個人的職業生涯分6個階段:

  “青黃不接”階段――畢業後工作1-3年(22-25歲);

  “職業塑造”階段――畢業後工作3-6年(25-28歲);

  “職業鎖定”階段――畢業後工作6-10年(28-32歲);

  “事業開拓”階段――畢業後工作10-15年(32-37歲);

  “事業平穩”階段――畢業後工作15-30年(37-52歲);

  “老當益壯”階段――畢業後工作30年以後(52歲以後)。

  其中最關鍵,或者說是尬尷的結點是32歲,竟然比華為的“34+”還要早2年。

  你可以罵華為沒人情味,也可以讚同華為的果斷和血性,但對於目前讀文章的你自己來說,也許無法掌握企業的命運,無法預測未來的危機,唯一可思考的就是,至少應該為幾年後將要出現的問題做一點準備了……

  你離32歲、或者是華為的34歲還有多遠?


2017裁員,
2018中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