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問世的錄影帶,半個多世紀以來走過巔峰和低谷,如今終於迎來尾聲。
端傳媒記者 張淼 端聞 2016-09-11
曾改變電影與電視行業、為無數家庭帶來歡樂與記憶的錄影機(Video Cassette Recording),終於在發明近60年後退出歷史舞台。今年7月,日本船井電機(Funai Electric)宣布,由於「難以採購部件」和產品銷量日減,決定關閉全世界最後一條錄影機生產線。
世界上最後一家錄影帶公司即將關閉。
從1985年開始生產錄影機的船井電機,儘管名氣不及三菱、索尼等巨頭,最高峰時錄影機年產量也達到1500萬件,生產的機器更透過三洋公司銷往中國和北美;然而,2015年這一數字已驟降為75萬件。
錄影機誕生記
世界上第一款錄影機是1956年4月由 Ampex 公司生產的 VRX-1000。那時,美國的電視行業快速發展,唯一用於紀錄視頻的媒介是費時長、畫質不清晰的顯像管。由於東西海岸有時差,電視台不得不根據時區進行兩次直播,或在偏後的時區播放畫質低劣的顯像管視頻。
於是,清晰方便的錄影機成為電視台的急需品。即便 VRX-1000 的售價高達5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32.5萬美元)、昂貴的旋轉頭每使用幾百小時就要更換,來自電視台的訂單依然蜂擁而至。當年11月30日,CBS 電視台成為第一間使用這項新技術錄播新聞的機構。
率先嘗到甜頭的 Ampex 很快迎來跟風者,降低生產成本、增長錄影帶時長都成為電子廠商競爭的方向。1964年,索尼生產出第一款家用錄影機,隨後在1965年推出售價1000美元左右的 CV-2000。CV-2000可以錄製和播放家庭影像,價格遠低於早期的 VRX-1000。
儘管錄影機依然只有富裕階層、學校和商業機構消費得起,它終於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播放家庭影像的功能讓普通消費者產生更大消費興趣。Ampex 、RCA 公司相繼加入家用錄影機的研究和生產行列。
Betamax 與 VHS 的格式戰爭
1970年代錄影機開始進入普通消費者的視線,市面上出現3種不同格式的錄影機,分別是索尼公司1975年研製的 Betamax、JVC 公司1976年研製的 VHS 和飛利浦公司1978年研製的 V2000。
到了1980年代,以 Betamax 和 VHS 為主的競爭幾近白熱化——Betamax 以工業標準下的高品質著稱,VHS 的特性則是錄製的視頻時長可達2小時。為此,索尼公司研製出錄製時長可達4小時的錄影機,JVC 公司則進一步將時長上限提高到6小時。
格式之爭在幾年後以 Betamax 的失利告終。由於 JVC 授權其他公司使用其專利,VHS 格式的錄影機價格日益低廉、產品選擇愈加多元、市場佔有率也隨之擴張。錄影帶廠商因應市場變化,也開始選擇生產更多 VHS 格式的錄影帶。循環作用下,VHS 格式終於成為錄影機和錄影帶市場的主流。
版權糾紛or商業獲益者?
錄影機使人們更輕易觀看影像製品的同時,也帶來了版權糾紛。
早在1976年索尼公司發布 Betamax 時,環球影業與迪士尼公司就將索尼告上法庭。1979年,法庭駁回電影公司的訴求,判定非商業用途下播放錄影帶為合法行為。1981年電影公司上訴後結果反轉,1984年索尼再將案子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終裁定,由於存在「時間推遲」,在家中錄製視頻用於後續觀看構成「合理使用」,既未對版權所有者造成顯著傷害,也並未削弱電影公司的產品市場。
事實上,電影公司很快發現,錄影帶不但沒有分薄他們的利潤,出售與租賃錄影帶反而成為新的重要收入來源。僅1986年一年,家庭錄影帶銷售就為迪士尼公司創造了1億美元的淨利潤。
同樣受益於錄影機發展的還有錄影帶租賃商,成立於1985年的 Blockbuster 正是典型例子。由租賃錄影帶起家後,Blockbuster 的業務逐漸拓展到流媒體、影院等行業,2004年最高峰時,Blockbuster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9000多間分店,市值達50億美元。不過,近年來,由於與 Netflix 等網絡流視頻公司競爭失敗,2010年 Blockbuster 以破產告終。
錄影機之死
錄影機的頹勢已有近十年。2002年1月, DVD 娛樂集團的報告顯示, DVD 銷量已超過錄影機,每4個美國家庭就有一部 DVD。靠生產和租賃錄影帶為生的廠家和店鋪也因此以 DVD 碟片取代錄影帶,這一變化又進一步加速了錄影帶的沒落。2002年,Betamax 錄影機徹底停產。2015年11月,索尼公司結束 Betamax 錄影帶的生產線。如今,VHS格式的錄影機也結束了最後一段歷史。
在這個屬於 Netflix 和 Youtube 的時代,衰落的不止錄影機,連取代錄影機地位的 DVD 也早已失去市場青睞。根據數據研究公司 Nielson 的統計,2016年第一季度,包括 Netflix、Amazon Prime 等在內的SVOD(streaming or subscribing video on demand)節目已佔據50%的美國數字視頻市場,與相對傳統的數字視頻載體平分秋色。
因技術進化而死,因收藏需求而生?
不過,對許多人來說,用錄影機看視頻依然是難以忘懷的記憶與不可代替的體驗。
現在,收藏舊錄影帶已經成為一門生意,部分稀缺的電影錄影價格高達1500英鎊。一位收藏家表示:「有些電影在 DVD 或藍光格式中顯得太過於乾淨。在家用錄影系統看電影的體驗更貼近舊式的驅動器或者封閉的戲院,那正是導演試圖讓它看上去的樣子。」
研究電影與媒體的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英語系副教授 Caetlin Benson-Allott 索性聲稱,「我們每轉變一次(影像)格式,都是在失去電影和電視的歷史」。
西北大學副教授 Elizabeth Gerber 指出,「總有些人對『舊科技』有所依戀並且一直持續,它可以是唱片機,可以是電話,可以是(古董)車。每種主要的技術都會有人群緬懷它的逝去,堅持這項技術原來的樣貌。」
也許錄影機未來的命運正如黑膠唱片、膠片相機,即便新的技術更方便,念念不忘的收藏愛好者,依然會沉迷於它們獨特的質感與背後的懷舊情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