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警惕!中國銀行業面臨三大壓力,不良資產正在急速暴露

 2016-05-29 14:10:04

一般而言,銀行業是典型的順周期行業,即當經濟處於上行期時,銀行業會以更快的速度擴張,例如在危機前,2003年至2007年期間,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了2倍,同時中國經濟平均增速接近12%;而當經濟處於下行期時,銀行業出於自身資產負債表的修複目的,會以更快的速度縮表,例如危機後的歐美日等國的銀行業。

但本次危機以來,中國銀行業卻有別於其他國家,依然採取了逆周期的擴張,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資產總規模由2007年底的53萬億擴張至203萬億,8年間擴張了接近4倍。但自2015年以來,前期銀行業反危機下的逆勢擴張也逐漸帶來諸多現實壓力。

首先,不良壓力快速增加。銀監會2003起公布商業銀行的不良數據,2010年後還公布整體不良情況。按照人民銀行公布的信貸數據和銀監會公布的商業銀行的不良數據及其在銀行業中的貸款占比,大致可以估算出銀行業的整體不良情況,估算的結果如下:

1.存量方面。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約2.1萬億,不良貸款率為2.04%。其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39萬億,不良貸款率為1.75%;商業銀行之外銀行業機構的不良貸款餘額0.7萬億,不良貸款率為2.98%。

2.增量方面。2014年和2015年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分別增加了2572億和5514億,同時銀行業貸款餘額分別增加了11.2萬億和9.8萬億,新增不良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重由2014年的2.3%升至5.65%,而此前這一比值低於1%。

3.潛在不良方面。如果將關注類貸款視作未來可能的不良的話,2014年銀行業不良和關注類貸款合計規模5萬億,到2016年一季度末已經升至7萬億,相應與貸款比值由5.6%升至6.7%。

上述變化均顯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已經進入快速暴露階段。此外,過去5年,我國銀行業的貸款餘額由52萬億增至100多萬億,貸款占GDP的比重由127%升至147%,整整20個百分點。信貸資產如此高速地增長,邏輯上也存在資產質量下降的趨勢。因此,當前擺在中國銀行業的首要問題,如何有效地化解如此巨大的不良壓力。

其次,銀行業資產結構異化嚴重。危機前(2004年至2008年期間),中國金融占經濟的比重平均在5%,目前已經升至9%,即金融升和實體降並存,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中國金融空轉很嚴重,而且如果觀察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的變化,銀行業的資產結構過渡異化也證實了此點。

2005年至今的11餘年間,央行的資產規模擴大4倍。造成其擴張的主要因素,是外匯資產的增加。眾所周知,2005年7月匯改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推動下,人們都選擇持有人民幣,同時將外匯賣掉。央行作為人民幣唯一的提供方,只能被動接受外匯,並相應增加人民幣的供給,如是造成外匯資產的增加。而當人民幣升值預期發生逆轉,出於同樣的邏輯,央行的貨幣供給也會自動回落,同時外匯資產縮水。因此,我們看到央行的資產規模在2015年2月達到34.5萬億的峰值之後,持續回落,截止2016年4月底已降至32.9萬億。但整體而言央行規模與同期中國GDP規模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

在理論上,央行資產擴張或是收縮,也指示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變化的方向,即若央行的總閘收緊(資產負債表縮表),銀行業在大方向上也應要縮表,而不應該與央行出現長時間背離。但近年來,這種背離在中國卻成了常態。

2012年起,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擴張速度明顯超過央行。到了2015年,央行開始縮表,而銀行業不僅沒有跟進,其資產規模反而加速擴張,但在銀行業擴張資產的同時,它們給予非金融部門的融資占其總資產的比重卻沒有上升,反而由60%降至52%左右。大幅增加的是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所占的比重——由10%升至25%。2005年以來,這類資產規模已經擴張了14倍還多,表明金融空轉已經很嚴重了。因此,擺在銀行業面前第二個現實問題就是如何平穩的扭轉這一異化的資產結構。

第三,盈利能力面臨挑戰。雖然近年來,中國的融資機構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到目前為止,在全社會的融資中,銀行信貸類融資的比重依然高達70%左右,加之中國尚處於利率市場化體系構建過程中,因此客觀的講,銀行業在剛性利差支持下,多年來保持著高盈利,例如商業銀行的稅後利潤在2003年時還不足330億,到了2007年已經高達4500億。即便是在本次危機爆發以及政府的反危機應對的頭幾年,銀行業依然保持較強的盈利能力,截至2014年商業銀行稅後利潤已經超過了1.5萬億,2003年至2014年其稅後利潤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2%。

但是在當前不良資產快速上升壓力之下,能夠帶來高收益的資產比重下滑,客觀上降低了銀行業資產的整體回報率;同時銀行業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還帶來了銀行業負債成本的變化。例如,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銀行業理財資金已超過26萬億,占銀行業總負債的比重高達16%,而銀行理財資金成本基本要高出存款成本2到3百分點,無形中提升了銀行整體負債成本和負債資金的管理成本。

筆者的估算結果顯示:2013年底時銀行業的凈利差近3.1%,伴隨過去兩年來央行的多次降息(銀行業貸款加權利率由2013年底的7.2%降至2016年一季度末的5.3%),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銀行業的凈利差已降至2.11%;同時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2014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為9.7%,結束了此前多年的兩位數增速,到了2015年則進一步降至2.4%,表明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已經發生了拐點性的變化。

可以說中國銀行業面臨的上述三個問題,均是在短期內難以馬上得以有效化解的,而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對於「去槓桿」態度的堅決,實際上為銀行業繼續通過新增資產來分擔前期存量問題設置嚴格的政策環境。但對於銀行業資產質量、結構和盈利三大問題如果不能找到有效途徑的話,日後勢必會對實體經濟乃至經濟運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當年的日本就是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才被迫經歷了多年的「失落」。當然中國經濟的韌性和迴旋空間仍然很大,當務之急是找到病灶,並且儘快對症下藥,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防止政策的一刀切,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