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一隻鳥不肯叫,司馬懿會等牠叫

 http://www.ylib.com/sango/luoka/luoka120806.asp

日本的一個段子,放到三國仍然適用:一隻鳥不肯叫,怎麼辦?曹操會逼牠叫,劉備會求牠叫,司馬懿會等牠叫。

  但是,聽起來「等」似乎是最被動的辦法。如果曹操遲遲不來第二次征辟司馬懿,那這七年、甚至司馬懿的一輩子,豈不是白費了嗎?

  不會的。司馬懿的「等」,不是消極的等待。因為他心中有數:曹操有必用我司馬懿之理。

  曹操與袁紹的抗衡,一定程度上是寒族勢力與世族勢力的抗衡。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多有案牘小吏、行伍軍人被提拔到高位的。而曹操本人,更是所謂「閹宦之後」,為世族所鄙視。所以,曹操必須拉攏一批世族在他帳下,以表現出他的政府向所有人開放,爭取更多的人站到自己這一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河內司馬氏,無疑是當地世族的一大代表,屬於必須爭取的對象。這是其一。

  司馬朗在曹操的府中任職,在人事任用上能說得上話。而從名義上講,曹操還是司馬防的門生故吏,自然應該用司馬懿。這是其二。

  其他與司馬氏交好的世族,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保舉司馬懿、進而與司馬氏進一步修好的機會,以延續世世代代的交情(所謂世交),比如崔琰和荀彧就出手了。這是其三。
  以曹操的用人風格,目前為止還真沒有過他用不上的人才。他一定不會輕易放過這個七年前曾經拒絕過他的年輕人。這是其四。
  那,回到老問題:犧牲七年時間,代價是不是太高了?
  司馬懿如果當年直接出仕,官位難以凌駕兄長之上。司馬懿拒絕平庸,他永遠追求直逼目標的捷徑;儘管有時候這捷徑看上去反而像繞遠路,但最後的事實總能印證司馬懿的判斷。因為有兩句老話,一句叫「以退為進」,另一句叫「欲速不達」。
  更關鍵的是,司馬懿第一次如果直接應徵,則根本無法在廣大應徵者中引起曹操的注意。注意力資源,有時候是比官位更重要的資源,是一種官場晉級的潛在資源。得到上級的器重,職未必高,權一定大;如果被上級忽視,職再高,卻可能是個虛位。在中國當官,如果以為職位的高低就等於權力的大小或者油水的肥瘠,那就太天真了。
  況且,《易傳》上說:「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作為未出茅廬的司馬懿,直接出山和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這些超一流的謀士們PK,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這七年,司馬懿並沒有白躺。他大量地讀書,有了更深的體悟;他修養身心,把韜光養晦的功夫修煉到了極致。
  十年磨一劍,今朝試鋒芒。
  潛龍出山,司馬懿終於有機會直接挑戰相府的智囊們,開始自己的官場生涯了。

──摘自《權謀至尊司馬懿
最新更新日期:2012.08.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