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與生俱來的情緒--原始情緒

http://yannan.byethost5.com/health/health421.htm

與生俱來的情緒--原始情緒

有一些情緒是與生俱來的,稱為原始情緒,這些情緒是經由遺傳而來的,原始情緒有喜悅、悲傷、恐懼、憤怒、驚奇、厭惡,這種原始情緒是體內早就設定好的,都是和生存有關的,例如,面對惡獸時會有害怕的情緒,害怕的情緒會促使我們逃跑,寶寶肚子時,會哭個不停,母親就會餵寶寶吃奶,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會有噁心的感覺,讓人想把食物吐出來,這些原始情緒可以幫我們渡過許多難關。

我們的基因已經決定要對某些危害生命的刺激物做出某種反應,例如躲開某些動物,不熟悉的地方,孤獨,黑暗的角落,這都不需要學習,只要遇到上述的情況就會自動產生恐懼的情緒,恐懼的情緒就會使你想要逃避,許多研究結果顯示,有些人一輩子都沒看過蜘蛛或毒蛇,但他們第一次見到時,就已會有莫名的恐懼了

學習而來的情緒--次級情緒
次級情緒是經由學習而得來的,這些情緒通常都是對身體有害的,例如害怕丟掉工作的情緒,為情所困的情緒, 在公眾場合感到害羞的情緒,這些經由學習而來的次級情緒和經由遺傳而來的原始情緒是可以一樣強烈的。丟掉工作的威脅性,比在森林中遇到一隻熊的威脅性要小,儘管威脅性的程度不一樣,但是失去工作的恐懼所造成的生理反應,和面對一隻熊的恐懼所造成的生理反應,是同樣的強烈的。

次級情緒的學習過程
在ㄧ個老鼠和小孩的實驗中,一開始,接受實驗的小孩完全不怕老鼠,小孩撫摸老鼠,抓牠的尾巴,和老鼠玩得很快樂,對小孩而言,老鼠是個中性刺激,接下來,在小孩和老鼠玩耍時,實驗人員突然粗暴地用槌子敲擊一只金屬鐘,這讓小孩嚇了一大跳,哭了起來,再接下來,每次小孩接近白老鼠時,都敲擊金屬鐘,使小孩驚嚇,重覆過幾次後,小孩在看到老鼠時,即使沒有鐘聲,就會發抖害怕,其中,小孩對鐘聲的恐懼是原始情緒,小孩對老鼠的恐懼則是經由學習而來的次級情緒。

制約反射(conditional reflexes、條件反射,一種反射反應,如唾液分泌受動物先前的經驗而制約)
古典制約原理
巴夫洛夫制約
巴夫洛夫1904年因為對消化系統的研究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巴夫洛夫是一位在工作和習慣上非常規律的實驗操作者,他準時地在12點整吃午餐、每天晚上準時在同樣的時間睡覺、每天準時餵他的狗,並且每年的同一天離開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前往愛沙尼亞。如此的習慣直到他因為他的兒子維克多(Victor)在俄羅斯白軍運動中過世而失眠為止。
晚年巴夫洛夫試著用制約理論去建立關於誘發神經官能症的的實驗模型。
巴夫洛夫的制約反射研究不但在科學界,也在大眾文化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巴夫洛夫的狗」用來形容一個人反應不經大腦思考。

之後在反射動作的研究中,研究了對於壓力和痛苦的非自願反應。
巴夫洛夫在研究中延伸四種性格定義:「冷靜」(phlegmatic)、「暴躁」(choleric)、「樂觀」(sanguine)、「憂鬱」(melancholic)。巴夫洛夫和他的研究員展開對轉換邊緣的抑制(en:transmarginal inhibition、TMI)的觀察與研究,TMI指身體天生對壓力和痛苦的崩潰反應。這些研究顯示了所有性格型態對刺激如何做出在時間上長短有所不同的相同反應。他認為"最基本的遺傳差異... 是他們多快達到崩潰點與神經系統在快速到達崩潰的基本差異。
榮格繼續巴夫洛夫在TMI的研究,並以人類的內向與外向性格型態來觀察動物崩潰的形式。他相信內向的人,比起外向的人對於刺激更敏感,且更容易到達TMI狀態。這些研究產生了新名詞高度敏感者(en:Highly sensitive person)。

威廉·薩甘(en:William Sargant)等人繼續對心智的制約、記憶移入和洗腦進行行為學研究。

甚至後來小孩看到任何有長白毛的東西都會害怕,白兔子,白狗,聖誕老人的白鬍子,都會讓小孩覺得害怕,這種現象稱為「概括化」,我們經常會因為這種概括化的現象而感到害怕,例如,有人很討厭留鬍鬚的男人,因為他小時候曾遇見過類似長相的人,有一段不好的回憶,有人出過車禍後,就無法開車了,有人差點淹死後,就很怕水,甚至連洗澡都會怕。 母親在小孩的房間裡看到老鼠而驚聲尖叫,使得小孩也對老鼠產失恐懼,研究證明,在母親與小孩的恐懼之間,有強烈的關聯,有些男人由於曾在某個特別性感情境中看過高跟鞋、吊帶襪、胸罩,於是使得高跟鞋、吊帶襪、胸罩和性愉悅的情緒有了學習的聯結,這個男人也就成了高跟鞋、吊帶襪、胸罩的戀物癖之人。

我們都會像小孩一樣受到制約,而產生情緒性的反應,因此有些人會對我們認為沒甚麼大不了的情境產生情緒性反應,對某些人而言,某個情境能夠引起情緒性反應,但對其他人而言,這個情境只是個平常的情境,平常到不足以有情緒反應。

情緒抗結作用的效應
每當一個刺激產生強烈的情緒,諸如恐懼或欣喜時,便會有一種相反的反應出現來填補最初的情緒,這稱為抗結作用,例如有些人服用了會令人產生欣喜情緒的古柯鹼,一開始,這個人會有強烈的欣喜,但在抗結作用中,會有不快的情緒反應產生,於是起初的快樂漸漸消退,並且導致此人在藥物停止作用時,感受到一種不快的情緒。上癮者最後不再為求一時快感而吸毒,而是為了使折磨他們的不愉快感覺盡快消失而吸毒。

戀人在戀情初期,經常渴求另一半的存在,以享受那快樂的感覺,一旦這關係成為習慣,和另一半再一起的喜悅不再如此強烈,於是戀人們便會試著避免知道另一半不在所帶來的不快。

第一次從降落傘往下跳的時候,我們所體驗到的恐懼非常強烈,但在降落傘打開 ,或是雙腳碰觸到大地的那一刻,這種情緒很快地被快感所取代。這種情緒的抗結作用,使得討厭又令人不愉快的情境會變的另人興奮、嚮往,我們越是重覆經歷某種不快的過程,不愉快的感覺強度就會越低,隨之而來的快樂變得越來越強,持續的時間也越久,在不快逐漸轉變為期待中的快樂時,就伴隨著強烈的欣喜。

日常生活中常發現,當我們因為回想,或是其他事件的觸發,而使自己再度落入失去工作、為情所困、失去親人之類的痛苦時,起初的不快會愈形模糊,最後再次被生命的喜悅所取代。一旦某種強烈的情緒性經驗破壞了我們的身心平衡,就會有一種平衡的力量試圖恢復原狀,這個平衡的力量就是抗結情緒。抗結情緒並非由學習而來,而是在身體出現強烈情緒反應時,自然產生的。

我們知道我們在與戀人分手、丟掉工作時,一開始會因為抗結作用,引起痛苦又逐漸緩和,最後甚至感到開心,但我們也知道,如同小孩老鼠的實驗,許多制約次機都會再度引起這痛苦,因此比較好的方式是,不要使自己暴露在無謂的刺激中,加強抗結作用的效果。相反的,如果沐浴在愛河時,應該要知道抗結作用會減弱起初火熱的激情與慾望,應該要避免此過程造成的制約作用。

生活開始落入習慣巢臼,興趣缺缺的伴侶,會在每一年度的假期裡,重新找回性慾,這是因為這對伴侶每天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稅再一樣的臥房裡,這樣的環境便和造成習性的抗結作用產生了聯結,當他們去度假,沉浸在新環境之中,他們便不再處於習慣的刺激了。

情緒產生過程--杏仁核、海馬迴、大腦皮質
情緒產生有杏仁核、海馬迴、大腦皮質參與其中,杏仁核根據自身的情緒記憶來判斷是否該生起某種情緒,扁桃前哨會檢視並比對傳進來的訊息,和情緒記憶做比對,看看是否有讓我討厭、深愛、震驚、喜歡、害怕、厭煩.....等等的人事物,如果有,就立刻做出情緒反應和相對的生理反應。情緒記憶就是來自於遺傳的原始情緒記憶和學習而來的次及情緒記憶。而海馬迴是工作記憶的中心,當你看到地上一條彎曲的樹枝時,這個視覺訊號就會先暫存在海馬迴中,然後立刻再傳送到杏仁核和腦皮質,杏仁核所得到的資訊比較粗略,只是根據海馬迴的粗略視訊就比對出很像蛇的結論,並和以前遇到蛇的經驗做聯結,杏仁核馬上反應出恐懼的情緒和生理,腦皮質會做較為理性的判讀,因為要做理性深入的分析,所以判讀的速度會比較慢,等到大腦皮質了解這是樹枝時,杏仁核早就將恐懼的情緒和生理反應出來了,然後大腦皮質才傳訊息給杏仁核,使杏仁核去中斷這無謂的恐懼情緒。這過程中,杏仁核的反應屬於無意識的,而腦皮質的反應是有意識的,海馬迴則負責訊息的傳送。
情緒的反應分成兩條路徑進行,一為杏仁核,一為腦皮質,杏仁核用迅速、簡短的方式和過去的經驗做比對,這種方式比較屬於聯想的方式,一旦發現現有情境中的某些關鍵成分中,有幾個地方和過去的關鍵成分相似的話,杏仁核便會立刻啟動所有相關的情緒反應,這是ㄧ條比較草率的路徑,但比較快也比較緊急。而大腦皮質則是ㄧ條比較精確的路徑,但比較慢。
隔壁搬來了一位新鄰居,有一天你剛好到他,但是你卻對它有一股莫名的反感,經你細細回想之下,發現他和你一位你不喜歡的同學有點像,這是因位杏仁核的情緒記憶,使你想起了你不喜歡的同學,而立刻起了情緒化的反應。雖然,稍後你理性的知道不該如此,但是杏仁核反應過快,在意識到他不是你不喜歡的同學前,情緒早已出現了。

情緒、心情、思想
情緒是ㄧ種敏銳的情感狀態,開始時十分猛烈,持續的時間短暫,例如,你剛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一開始,你會在一瞬間感受到情緒的衝擊,但這種情形維持不了幾天,但是沮喪、悲哀的心情則會持續好幾天,甚至好幾星期,情緒反應偶而也會再出現,但是心情持續的時間較久。
心情之所以會持續很久,是和思想有關,思想就是我們的信仰、價值觀、想法等等,信仰、價值觀、想法會讓心情持續的時間較久。
以母親去逝的事件而言,會因死亡的概念和信仰的不同而有重有輕,死亡的概念和信仰就是我們思想,這就是為什麼在面對生命中不同事件時,調整我們的信仰與價值觀會如此重要的原因。一個對同性戀抱持負面看法的人,會對同性戀者,或看到兩個男人相擁而抱時,產生非常負面的反應,而不具負面看法的人,可能沒反應或反應很小,這就是思想對情緒的影響。

附加認知
我們都喜歡把情緒歸為外部因素,我們總是非理性的相信是某人或某事讓我們產生了某種情緒,例如,「我傷心都是他的錯」、「不公平才會引起我的憤怒」,這些想法會使情緒延長發作的時間,甚至加重他的強度,這是ㄧ種附加認知,例如爭吵都是從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一種附加認知是用一堆藉口找吵架的理由,所以越想越氣,另一種附加認知是承認自己的反應是無知又於事無補的,所以沒必要生氣。

情緒產生的即時路徑--杏仁核
生物體想要安然的活在地球上,對於各種的危險必須有立即性的反應,例如,看到一條蛇在你腳邊時,你總不能好好的端詳欣賞那條蛇吧!你應該立即跳開才對,你住的地方著火了,如果你太慢做出逃跑或滅火的反應,你很可能會葬身火窟。正常的人對於蛇、火的危險,都是立即跳開和逃跑,那麼為何會想立即跳開和逃跑?那是因為害怕, 那又為何會有害怕的情緒產生呢?那就是由杏仁核把害怕的情緒產生出來的。杏仁核的反應速度是非常快速的,是即時的速度,要用這麼快的速度把害怕產生出來是有必要的,不過,如果面對的不是緊急的情況,例如只是ㄧ些輕微意見相左、小摩擦的情境,也立即把情緒反應出來,例如,看到地上的草繩,就以為是蛇,而害怕不已,看到國外海嘯的新聞,也認為自己會遇到而害怕不已,買東西時,只是店員動作較慢,就氣到冒煙,過馬路時,紅綠燈變換不如預期,也憤怒不以,像這樣隨隨便便就亂發脾氣或恐懼,那就會危害自身健康和人際關係了,這時候就必須有另外一個機制來抑制這種情形,大腦皮質就是抑制杏仁核的機制。

情緒產生的思考路徑--大腦皮質
大腦皮質 的專長就是思考,在你看到草繩而以為是蛇的時候,大腦皮質就可以幫你釐清是蛇還是草繩,如果是草繩,大腦皮質就會傳信號給杏仁核,抑制杏仁核的反應,叫杏仁核收起害怕的情緒。杏仁核是屬於緊急應變的角色,大腦皮質則是確認狀況的角色。

情緒控制的路徑--大腦皮質
大腦皮質確認狀況的思考功能,會隨著個人的價值觀、學習、歷練、信仰而有所差異,不同的價值觀、學習、歷練、信仰,就會對情境有不同的判讀與認知,對情境不同的判讀與認知傳到杏仁核處就會引發不同的情緒,例如一般人對於自己的小孩晚個十幾分鐘起床可能不會發脾氣,但是一個軍人可能對於自己的小孩晚個十幾分鐘起床會大發雷艇,又例如,一般人對於馬路上被壓死的小貓,可能不會產生情緒,但是佛教徒則可能會有悲傷的情緒產生。這都是由於不同的認知所產生的不同情緒,當一個人的認知改變後,他的情緒也會跟著改變,其背後的生物機制就是,大腦皮質改變後,杏仁核也會跟著改變,因此經由大腦皮質就可以控制杏仁核進而控制情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