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風池穴

【類別】交會穴:足少陽、陽維之會。據《難經》又為陽蹻之會。

【釋名】穴在項側,凹陷如「池」,為風邪易侵之處,也是治療風證之要穴,故名。

【位置】


風池、風府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風池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項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當風府與翳風之間,或顳骨乳突尖(下端)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連線的中點。

《針灸甲乙經》:「在顳顬(腦空)後髮際陷者中」;
《外台秘要》:「夾項兩邊」;
《素問‧氣府論》王冰註:「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
《醫學入門》:「耳後一寸半,橫俠風府」;
《針方六集》:「俠風府兩傍各開二寸」;
《循經考穴編》:「平耳墜微上,大筋外髮際陷中,與翳風相齊」。
【解剖】

肌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停止部之間,深層為頭夾肌。
神經:枕小神經分支,內側為枕大神經。
血管:枕動、靜脈分支。

【操作】

向對側眼部的目內眥方向刺入0.5~1.2寸,不可深刺,尤其不能向對側目外眥、耳屏或耳屏前緣方向深刺,以防止刺入顱腔損傷延髓或腦部。也不可向同側眼部的目內眥方向深刺,以免損傷椎動脈。一般不灸。

【功效】

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

古典:頭痛,眩暈,熱病汗不出,瘧,中風不語,癭氣,頸項強痛目不明,目泣出,多眵多淚,目赤痛,眼目生花耳病,鼻鼽衄,筋攣不收。

現代:高血壓,腦震盪,感冒,近視,電光性眼炎,視網膜動脈阻塞,青光眼,急性結膜炎,眼瞼下垂,面肌痙攣,蕁麻疹。

有中風前兆時,例如大拇指食指麻,手腳不靈活,肌肉時有跳動,手指足趾端麻,頭暈、舌頭僵硬等症狀,可灸風池穴。男性先灸左側風池穴,再灸右側穴;女性則先灸右風池,再灸左穴;依性別特性、平衡陰陽氣血,就可預防中風發生。

【配穴】

目不明:風池、五處。
胬肉侵睛:風池、晴明、太陽、合谷。
感冒:風池、外關。
鼻塞:風池、上星、迎香、合谷。
高血壓:風池、曲池、足三里、太衝。
偏正頭痛:太陽、風池、合谷。
後頭痛:風池、後溪、崑崙。
近視:風池、合谷、睛明、承泣。
電光性眼炎:風池、合谷。

trigger poi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