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nsight-post.tw/social-economy/2015-01-23/11430
posted on: Jan 23, 2015
在風景秀麗的瑞士琉森(Luzern)一個不起眼小小公園裡,隔著一水之隔的岩壁上,倒臥著一頭狀似臨終前仍戚鳴不已的石雕獅像,曾讓大文豪馬克吐溫歎道「這是全世界最哀傷的一頭獅子」。
獅子為何哀傷?
這是一頭象徵瑞士傭兵的獅子,用以紀念一群在1792年保護法王路易十六而壯烈犧牲的瑞士傭兵。
瑞士自古以來多山貧瘠、風土不適農作,人民為求溫飽、不少成年男子紛紛外出以傭兵為業,並以守護雇主忠於所事、驍勇善戰的堅貞信譽聞名於歐洲,甚至成為梵諦岡教宗的欽點近衛隊。
刀鋒下討生活的日子不好過,為遠離戰火蹂躪,瑞士的中立傳統起源甚早:自1515年的馬利尼亞諾戰役,確立瑞士邦聯不再以武力擴張領土的基本原則後,一直到1815年,擺脫歷史上最後一次被占領時期(法國拿破崙),在維也納會議上受國際(歐洲)承認為永久中立國,至此奠定瑞士特殊的政經中立色彩,日後更有計畫地成為跨國富豪們趨之若鶩的避險天堂。
堅守信念與榮譽之獅
簡述這段歷史的意思是:瑞士向來以輕稅簡政、預算平衡、精密工藝、忠誠保密等優勢,在世界經濟發展排行榜上長期名列前茅,瑞郎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安全穩定的貨幣之一。所以,當瑞士央行(SNB)在2011年實施1歐元兌1.20瑞郎的上限政策時(意即貶值無下限,但升值訂有門檻,一旦超過,央行將進場阻升),在瑞士源遠流長的卓越信譽加持下,這種「類固定匯率」的可預測做法,不僅有效降低了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也同步強化了瑞郎的投資避險功能。
瑞郎歐元走勢 圖片改自:http://goo.gl/V5c2ZX
SNB為何決意緊盯歐元?這明顯違背了瑞士向來自豪的中立傳統。事實上,維持央行運作超然獨立的中立思維,正是瑞士當初不加入歐元區的根本目的之一。
因為2011年歐洲爆發主權債信危機,瑞士理所當然成為眾多跨國資本的暫泊之處。但外資/熱錢湧入不免會推升瑞郎漲勢,造成出口競爭力下降,甚至限縮終端消費物價的自然增加,進而導致通貨緊縮的疑慮。在「利之所趨,勢之所在」的考量下,SNB最終決定把自己跟歐元綁在一起,將貨幣政策獨立性外包給歐洲央行(ECB)。
這種改變中立信念的舉措,該不該?對不對?適不適當?答案很快揭曉。
為何自毀承諾?
2015年初,SNB閃電宣布與歐元脫勾、大幅調降基準利率至負0.75%,造成一場重擊全球匯市的貨幣海嘯:瑞郎單日漲幅一度超過三成、瑞股暴跌一成以上,數以千萬計的國際資金片刻蒸發,包括美國老牌對沖基金-艾佛斯特資本(Everest Capital)被迫關閉旗下的全球基金、管理資產達147億美元的美國Discovery資本公司陸續傳出受創、美國外匯交易商福匯(FXCM)也出現2.25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就連正在參加澳網公開賽的網球明星費德勒都公開笑稱:由於瑞郎狂升導致資產縮水,他必須全力以赴贏得比賽。
一場背離歷史信仰的實驗至此結束。歷時三年半、要價上千億瑞郎。
SNB為何出爾反爾?自毀承諾?
因為這段期間內,SNB為了堅守門檻,成了不折不扣的印鈔機,不斷買歐元、賣瑞郎,外匯存底從兩千多億瑞郎暴增到超過五千億,資產負債規模擴大到其GDP的八成左右。但隨著歐元的跌跌不休,SNB手中資產注定大幅縮水,「買得愈多,虧的愈多」;加上ECB最新宣布的量化寬鬆政策(QE),更讓SNB成為全球唯一「做多」歐元的凱子大戶,進一步加劇購買歐元的風險,「長痛不如短痛」,迫使SNB只好先發制人,撕毀曾經信誓旦旦的匯率承諾。
中長期效應影響深遠
但上述都只是短期衝擊,不少影響深遠的中長期效應正逐一發酵,包括金融面變化:實施QE後的歐元勢將進一步走弱,帶動美元新一波連續漲勢;國際熱錢流往經常帳順差國家(如南韓、台灣等),極有可能促使其央行出手干預匯率,使得貨幣戰爭一觸即發;同樣具避險功能的黃金行情由黑翻紅;市場波動劇烈,拉抬公債價格竄高、甚至出現負殖利率(意即投資人不惜倒貼利息買進政府公債避險)。
權力板塊移動:最大的受惠者或許是人民幣。由於歐元、日圓等主流貨幣紛紛走軟,美元與人民幣成為兩大獨強貨幣,加上今年底IMF(國際貨幣基金)即將對SDR(特別提款權1 )的組成結構與加權比例,進行每五年一次的重新調整,有機會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使得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的日子,說不定會早於你、我預期。
北京當局顯然也有意藉力使力,最新報導指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瑞士,與其總統索瑪魯相談甚歡,不僅將引進大量人民幣資金投資瑞士,更希望打造瑞士成為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進一步加速人民幣邁向國際化。
系統性效果:過度倚賴貨幣工具取代經濟改革的後遺症逐漸浮現。在歐、美、日等大國前景歧異甚深之際,由央行一手挽救成長與就業的政策效果,顯然已陷入顧此失彼、左支右絀的窘境,甚至逆勢引發市場動盪與不安,連向來以良好聲望傳頌於世的瑞士都無法倖免,這對全球央行的角色可信度與穩定金融能力,無疑是莫大斳傷,同時也為仍在荊棘中匍匐前進的世界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與負面傷害。
對於同為小國身分的台灣來說,SNB事件的啟示或許更別具意義:干預匯率頂多只能短期應急,獨厚出口競爭力的做法,不僅會犧牲民眾購買力,甚至可能賠上國家聲譽、殃及全球資本市場,而且時間愈久、成本愈高。建議數十年如一日追求「動態穩定」的A級總裁好好想想。
對台灣的啟示 * 干預匯率時間愈久、代價愈大;
歷史如煙,往事如風
錯誤的決策往往比貪汙更可怕。當人們揚棄原則、為利益犧牲信念,獅子也無須再哀傷,靜默凝視如風往事,迴盪在歷史長廊中僅供憑弔。
特別提款權是IMF(國際貨幣基金)分配給會員國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其價值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現為美元(權重約42%)、歐元(37%)、日圓(10%)、英鎊(11%)。用以在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向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還逆差或IMF貸款。
簡言之,長期被納入「一籃子」的貨幣,一般皆被視為可在全球廣泛使用,且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