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嘉倫採訪整理 2014-12-24 天下雜誌563期
來自土耳其的比羅爾(Fatih Birol)博士為國際能源總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曾就職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比羅爾被《Forbes》列為全球能源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也是世界經濟論壇能源顧問委員會的會長,更是聯合國秘書長「全面永續能源最高諮詢顧問群」的成員。
在油價如自由落體的現在談石油危機,或許有點超現實。但比羅爾強調,「頁岩油並不會解決所有石油問題。」看來不用多久,能源安全危機可能又要來了。
在目前的國際能源市場上,我們有兩個憂慮:一個是能源安全,二是氣候暖化。
雖然現在油價偏低,市場上供應充沛,但這無法掩蓋我們在石油安全方面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對中東石油反而更依賴
尤其是中東的政治動盪,特別是伊拉克和利比亞,以及俄羅斯和烏克蘭事件等地緣政治的動盪,造成石油開採的投資卻步,使得能源安全的問題可能在二○二○年後顯現。
目前油價偏低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頁岩油的生產;二是需求疲軟,因歐洲經濟低迷、中國經濟放緩、日本不景氣。
但這兩個原因能否持久?我認為不會。
首先,油價低廉會造成投資者重新評估他們的投資計劃,並形成一種降低投資的壓力。第二,油價下跌,消費者獲得一個喘息的空間後,使用量就會加大,從而形成需求增長的趨勢。
兩者合一,使得頁岩油的投資減少,短期內我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會大大增加。
在未來,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很不一樣的全球能源結構圖。去年全球的能源需求增長,有一半來自中國。但中國正在調整能源政策、經濟在減速、產業從重工業轉為輕工業,以及人口老年化,能源需求成長趨緩。OECD國家對能源的需求,基本上持平。新興國家將成為能源需求成長的主力,特別是印度、東協國家、中東等。
在比較不同國家消費者平均花在一單位能源的價格(包含家用電、車用油、工廠能源等)後發現,除了美國消費者受益於頁岩油的開發,所有其他國家的消費者都承擔了更高的單位價格。在歐洲和日本,這個現象會降低企業競爭力。
目前,中國大陸能源成本約是美國的七成,到了二○四○年卻可能變成美國的一一五%。中國的能源價格將超越美國,因為中國將努力減少使用高污染但低成本的煤炭。
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相對其他國家,美國的消費者、公司、產業將會享有更為優惠的能源環境。但從全球整體供需來看,我必須強調——因為有很多人誤解——頁岩油並不會解決所有的石油問題。
到二○四○年,我們預期全球的石油需求量會增加到每日增長一四○○萬桶,算是健康緩慢的增長。(見表)
我們有四大能源生產地區:美國、加拿大、巴西和中東。美國、加拿大和巴西的產量在二○二五年以前,還可以繼續增加,但二○二五年之後就會開始減產。我們預期到二○四○年,七成以上石油還是得靠中東。
頁岩油不能解決石油問題
二○二○年以後,唯一可以滿足全球石油需求的是中東,尤其是伊拉克,將承擔中東一半左右的產能。︵註:伊拉克的石油生產成本很便宜,一桶才五美元。中東其他國家平均每桶成本為二十七美元,美國頁岩油為每桶六十五美元。︶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中東在二○二○年能生產足夠的石油,今天就必須有投資。石油不像電燈,按一個鈕就開,那是一個六到七年的投資。但以中東地區目前的動盪,投資者望之卻步。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現在石油價格低廉,我們還是認為石油安全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
關於氣候暖化,能源產業是問題的核心,因為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碳排放量來自能源產業。
在接下來的幾年,全球有四○%的發電廠將面臨退役,而OECD國家的百分比更高達六○%。
全球發電廠大洗牌
這是一個機會,大家要記得,未來的碳排放將由我們今天建的發電廠排放出來。從煤炭發電到天然氣發電,從石油到再生能源,我們將有機會可以重新洗牌。我們預測,未來有一半的全球電源將會來自再生能源,如水力、風力和太陽能。
同時,我們也看到未來核能將會大幅增長。日本福島事件以後,我們尊重每一個國家的核能決定。但是那些要放棄這個現成且有相對能源生產力技術的國家,政府必須要負責任地提出相應的策略:如何取代這個技術、用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環保、能源安全問題等。當然,核電廠退役,以及核廢料處理的問題也需要正視。
在接下來幾年,中國會是最積極開發核電的國家,將佔全球未來一半的核能發電量。這樣的成長趨勢有兩個意涵:第一,中國的核電技術在邊做邊學中成熟,將成為重要的核電及核電技術輸出國;第二,今天有八○%的核電廠在OECD國家,二○%在非OECD國家,但未來將逐漸調整為比例各半。
最近,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關於碳排放的聯合聲明,是一個很好的消息。加上歐盟承諾在二○三○年減少四○%的碳排放,讓我在全球暖化議題上比過去更樂觀。
預言一:中東的政治動盪,以及俄羅斯和烏克蘭事件,造成石油開採的投資卻步,能源安全的問題可能在2020年顯現。
預言二:除了美國,全球能源成本還是升高。
預言三:核電運用將大幅升高。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3270#sthash.yNyJ4wBr.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