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存在於各種發酵蔬菜中,可促進消化吸收,減輕腸道激燥症的症狀,抑制腸內壞菌生長,預防癌症。
一、菌名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acto- 是乳酸的意思 。
Bacillus 為桿菌。
Planta 在拉丁文中的意思為植物的芽,故其中文名稱為「胚芽乳酸桿菌」。
二、分類地位
Lactobacillus plantarum屬Lactobacillaceae科,Lactobacillus 為屬名,plantarum為種名。
1. 因為Lactobacillus plantarum常被運用在醱酵食品上的製造應用方面,所以我們若依照其醱酵類型來分的話,其為Homofermentative (同質醱酵:可將超過85%的葡萄糖醱酵成為乳酸) 的菌種。Heterofermentative (異質醱酵:可將約50%的葡萄糖醱酵為乳酸,其他則變為CO2、醋酸及酒精),則為另一類型。
2. Orla-Jensen (1919, 1943) 根據最適合生長的溫度及醱酵的終產物來分類Lactobacillus時,可分為Thermobacterium、Streptobacterium、b-bacterium三個亞屬。此時Lactobacillus plantarum則在Streptobacterium的範疇內。
3. 若以DNAbase (mole%G+C) 來分類, Lactobacillus plantarum為 group II:42.7~48.0的菌種之一。(Group I :32.4~38.3 、group III:49.0~51.9。)
4. 依照菌種的抗原種類來分,Lactobacillus plantarum為group D的代表,即其抗原位在細胞壁上,名稱為RTA (determinant:a-Glc)。
三、自然棲息地
我們可以在人的口腔內、腸道內(僅短暫的存在)或者排泄物中得之。而如前面所提到的,其為食品微生物,所以亦存在於一些乳酸製品、醃製蔬菜、青貯飼料(貯藏於青貯窖供牲畜冬天食用的牧草)中。另外,在一些亞熱帶植物的葉子上可發現其蹤跡,但僅為小部份的比例。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亦會與其他乳酸菌種共同存於腐爛的蔬果上,尤其是水果。
四、大小型態
其外觀為桿狀直線型的菌種,兩端以圓弧形收尾。通常寬為0.9~ 1.2 mm;長為3.0~8.0 mm。以單個,兩兩成對或短鏈形式排列存在。
五、適合生長環境
適合的溫度:10℃~45℃,而 30℃~35℃是最佳範圍。其在接近冰點亦能生存。pH值在3.5~4.2之間,對其生長而言是最好的酸鹼度範圍。耐鹽性約13% ~15%。另因其為兼性厭氧菌,所以可以在低或正常的氧濃度下生活。
六、培養特性
培養時需要calcium pantothenate (泛酸鈣)、niacin (菸鹼酸)的供應。當其所生長環境中的葡萄糖濃度受到限制時,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可進行下列兩種反應:
1. 可還原nitrate,使得整個環境的pH值變為6或更高。
2. 可呈現pseudocatalase activity
八、致病性及應用
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最常應用於醱酵產品的製造上。其主要的功能在提供產酸的機制,並賦予食品特殊的風味,促進發色作用、抑制雜菌生長。
以下為一些常見的發酵食品:
1. 肉類製品-香腸
2. 釀造製品-味噌、清酒、醃漬物、醬油。
3. 植物性製品-德式酸菜、醬瓜、橄欖。
致病性:
通常Lactobacilli是被視為不具有致病力的菌種。但近年來卻發現,包括Lactobacillus plantarum等Lactobacilli菌種,一些和心臟內膜發炎、菌血症,或者生膿瘡、潰瘍等身體疾病有關係。
九、參考文獻
1. 王進琦編著,1990,發酵食品,食品微生物學(修訂版),p563-626。
2. 陳秀鳳編著,1995,細菌,食品微生物學精華。
3. Sneath, P. H. A., N. S. Mair, M. E. Sharpe and J. G. Holt. (1986) Regular, Nonsporing Gram- Positive Rods.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volume 2. P.1227-1229.
4. Starr, M. P., H. Stolp, H. G. Truper, A. Balows and H. G. Schlegel. (1981) The genus Lactobacillus. The Prokaryotes, volume 2. p.1653-1674.
5. Atlas, R. M. and L. C. Parks. (1993) Handbook of microbiological media. p.134, p.654, p.689-690, p.950.
6. Harty, D. W., H. J. Oakey, M. Patrikakis, E. B. Hume, and K. W. Knox. 1994. Pathogenic potential of lactobacilli. Int. J. Food Microbiol. 24:179-189.
7. http://www.genomenewsnetwork.org/sequenced_genomes/genome_guide_p2.shtml
8. http://www.ftns.wau.nl/micr/moleco/projects/maaike-proj.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