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天下雜誌:柯達由勝轉敗的三大關鍵

 文 黃靖萱   天下雜誌484期

發布時間:2011-11-01 

曾為許多人「串起生活每一刻」,柯達今年十月面臨破產。 一三○年的全球廠牌,為何在數位化浪潮中敗陣、甚至瀕臨沒頂?

「媽媽請別拿走我的柯達底片,」美國流行巨擘保羅.賽門,一九七三年以柯達底片為歌名,來回憶他的青春歲月。

而今,數位化浪潮不只抽走了柯達的底片,還奪走了柯達的生命。

軟片大廠瀕臨破產

十月初,苦撐已久的柯達,傳出可能宣布破產。曾為許多人留下美好記憶的「柯達軟片」,正走向一個時代的終結。

為什麼這個低成本、大量生產、密集廣告、持續研發的公司,會在屹立一三○年後,垮了下來?

事實上,柯達對數位化革命,並不是無動於衷。

早在一九八一年,Sony推出全球第一台不需底片的數位相機時,柯達就開始憂慮傳統底片(鹵化銀)的壽命。柯達執行長錢德勒(Colby Chandler),成立了研究數位影像的新技術部門。到一九九三年為止,砸了五十億美元,研究數位影像技術。

從一九八一到二○○○年,柯達由盛而衰的關鍵二十年裡,四任CEO都意識到數位化將帶來改變。他們都做了組織及產品的調整,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企圖及行動來因應,卻仍擺脫不了愈來愈糟糕的處境。

不僅傳統底片的市佔率被對手侵蝕;另一方面,不斷嘗試開展的新事業,卻始終無法扭轉,獲利曲線持續往下傾斜的命運。

「這四位CEO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任內不斷喪失軟片市佔率,」台大管理學院教授郭瑞祥說。

在台大EMBA課堂裡,他以柯達為負面案例,探討高階管理者如何在轉型、成長過程中,避免衰敗。

管理學院教授郭瑞祥,一再問台下學生,「柯達不是沒看到。它看到了數位趨勢,且重心投入,產品也出來了,但問題究竟出在哪?

被軟片思惟綁死

首先,「以軟片為基礎」的思惟,緊緊綁住柯達。柯達仍希望創造一個,以底片為基礎的數位影像技術。

雖投入研發數位技術,但柯達的數位影像策略,仍被過去的商業模式——「刮鬍刀與刀片策略」所驅動:也就是,公司的主要獲利及成長,都要來自軟片的銷售。

例如,柯達第一個上市的數位產品,居然是相片光碟。顧客需將整捲底片,送至軟片沖洗店沖洗。唯一的改變,只是將影像儲存在碟片中。更可笑的是,顧客必須額外花二十美元,購買這張光碟片。

第二,太過輕敵。在膠卷底片當道的一九八○及九○年代,柯達的老大心態,無視競爭對手已低價攻佔市場。並沒有在富士及柯尼卡等新廠牌還弱時,予以還擊,將他們趕出市場,反而使柯達的市佔率,自一九九○年開始,節節敗退。

第三,高階人才過於同質,心態也過於保守。柯達的核心專長是「化學」,產業特質讓柯達盡量避免風險性或創新性的做法。

一九九三年,柯達聘請摩托羅拉前CEO費雪(George Fisher)擔任執行長。他希望大幅改變柯達「以軟片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卻面對柯達中階經理人的強烈抵制。

「之前的CEO不是沒意識到,而是看不懂產業的變化,都用自已的眼光來思考,死守film base(軟片基礎),」郭瑞祥分析,「費雪的處境,是遇到了企業的行動慣性(行動阻力),真要執行改變時,才發現根本動不了。」

然而,柯達轉型失敗真正的原因,卻也可能是「反應過度」。

富士軟片,就遲至二○○三年才開始大幅轉型。柯達雖自一九八三年即看到數位化趨勢,企圖轉型,但在整體數位環境還不成熟,消費者行為及偏好尚未形成前,投入太多資源研發新技術,反而使得轉型一再碰壁。

「正因數位化技術轉變,對柯達影響太大,使柯達過度反應了,」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李吉仁說。


1995 
2005 標準普爾將柯達信用評等降至垃圾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