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06年1月12日 星期四

"卡奴"以債養債惡性迴圈 引爆台灣信用難民潮

01/12/2006/14:16  華夏經緯網

    在台灣島內,所謂“卡奴”,就是信用卡和現金卡的“奴隸”,他們過度消費,經常“收不抵支”債臺高築,而後又在陷入以卡養卡或以債養債的惡性迴圈,他們賺來的錢永遠只能追著銀行的利息跑。據台灣最新一期的《今週刊》雜誌統計,目前台灣島內有40萬名“卡奴”,共累積了上千億元新台幣的卡債。而據估計,台灣消費金卡的發卡龍頭“中信銀”、“臺新銀”已有260億元的消金黑洞。《今週刊》指出,如果上千億元卡債還不出來,引爆的“信用難民潮”,將產生更多無法預料的台灣社會問題。

  台灣“卡奴”負債纍纍

  2005年11月,正當“卡奴”議題在台灣社會發酵時,林家也陷入愁雲慘霧的絕境中,成為被卡債壓迫的卡奴一員。《今週刊》指出,如果以每個月5萬元的收入計算,1973年出生,年齡剛過而立之年的林明德,即使不吃不喝,這筆565萬元的負債也要十年才能還清,如果回歸現實,扣除每月基本開銷兩萬元,並以10%的借款利率計算,林明德恐怕必須等到白髮蒼蒼,才能有新的開始。

  借錢還錢,天經地義,林母深知這個道理,但令她不能接受的是,林明德一年前就辭掉工作,為什麼銀行還會無止境地發卡給他?在林明德的債務清單中,“臺新”、“安泰”、“中國信託”三家台灣銀行均欠債百萬元,從信貸到現金卡、信用卡無一倖免,其餘的債務,則分屬在其他十二家銀行。“這些借錢的銀行究竟有沒有在審查?”林母不滿地表示。

  林家的遭遇,同樣發生在吳家身上,比林明德年紀小一歲,在金融業服務的吳小婷(化名),總共負債360萬元,每月要攤還的本息高達10萬元,扣除薪水後,每月產生的資金缺口至少5萬元以上,每次到了繳款截止日,吳小婷就靠著以債養債和四處週轉,讓自己“撐過去”,逾期拖欠早已是家常便飯。

  “卡奴”以債養債撐過一時
   
  當《今週刊》記者問及吳小婷對未來的看法時,她雙眼迷惘地說,沒有想那麼遠,只希望哪天中了“樂透”彩票,能幫她解脫這一切災難。“上個月有兩個朋友因為卡債燒炭自殺,我還收到他們家的訃聞呢!”“哪天我丟了工作,說不定會從(台北)101大樓跳下去。”聊到死亡禁忌,吳小婷的臉上表情平靜,反而讓一旁聆聽的人直冒冷汗。

  《今週刊》說,在吳小婷的債務裏,讓她壓力最大的是台灣“萬泰”和“臺新”的現金卡,額度都高達50萬元,每月最低繳款金額都要1萬元,更重要的是,這1萬元裏只有一半是償還本金,剩下的全是貢獻給銀行的利息,至於每期必須本息攤還的信貸,吳小婷同樣大呼吃不消。

  2006年台灣“卡奴”恐破百萬

       《今週刊》據台灣當局“金管會”資料指出,目前已有超過40萬名“卡奴”出現繳款困難的情況,也就是有三個月以上沒有償還銀行一毛錢,如果加計目前繳款正常,但已瀕臨付不出錢來的邊緣卡奴,則人數會再增加一倍,台灣民意代表徐中雄更表示,如果台灣當局再不介入管理,2006年台灣卡奴人數將突破百萬,卡奴問題,早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今週刊》指出,1998年,南韓因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經濟灰頭土臉,為了快速走出陰影,南韓政府採取鼓勵民眾持卡消費來振興經濟,不但要求銀行大幅放寬核卡標準,民眾刷卡甚至享有減稅優惠,結果不出五年,民眾的信用卡總負債激增五倍以上,不僅最後造成南韓最大的發卡銀行LG信用卡公司陷入經營危機,更引起一連串的社會事件,台灣是否重蹈南韓覆轍,一度引起台灣多方關注。

  台灣某家銀行主管指出,這些繳款困難的40萬名卡奴,每個人平均負債約有60萬元,如果這40萬人全部變成銀行呆帳,換算金額高達2400億元,而2005年前三季度整體上市櫃金融股的稅後純益不過1252億元,“全部盈餘拿來打呆帳都不夠用”,《今週刊》據此指出,卡奴不僅是台灣社會的不定時炸彈,而且還是一枚超級氫彈!只要不小心引爆,以台灣當局過去處理企業呆帳的經驗,最後勢必會淪為全台灣民眾一起埋單的結果。

  《今週刊》說,兩個月前,禽流感陰霾籠罩全島,每個人都擔心朝不保夕,如今證明禽流感只是虛驚一場,但卡債病毒卻悄悄地向島內金融體系蔓延,隨時面臨崩潰。許多人,包括“立法委員”,都將矛頭瞄準台灣的銀行,認為銀行核卡授信程式鬆散,是導致卡奴債臺高築的主因,此外,卡奴的恣意消費、主管機關的監管措施到底有沒有發揮實際成效,同樣也必須檢討。

  島內銀行信貸程式成為空談 來者不拒

  據《今週刊》介紹,台灣島內各家銀行的核卡和信貸的徵授信流程,從填寫申請書開始,銀行職員就應該要詳細查核身分證、薪資帳戶、健保卡等文件的真實性,並以電話向本人進行照會確認,接著就必須向台灣“聯合徵信中心”查詢申請人的信用紀錄,而最重要的,則是評估申請人的負債收入比。

  一位曾在台灣發卡銀行服務過的主管指出,為避免債務人負債比過高,導致以後收款不易,作業嚴謹的銀行通常會將申請人的三分之一收入當作日常開銷,其餘的三分之二視為其真正的還款能力,扣除申請人在同業的借貸情形後,銀行最後才會決定核準的借款額度。

  然而這些標準流程,在台灣島內銀行競爭日益激烈,加上徵信人員不足的情形下,早已變成“僅供參考”,一位島內金融業者即指出,現在台灣銀行對信用卡、現金卡等雙卡業務,“幾乎是閉著眼睛在簽”,不少銀行甚至只要看到申請書、身分證影本,和別家銀行的卡片,以卡辦卡,就照單全收,連收入證明都省掉了。 發卡的程式已經成為一紙空談。

  “簡單來說,只要還活著、能呼吸,要幾張卡就給你幾張卡,有急用的話,三十分鐘內還可以立即發卡。”這位金融業者笑著表示。對台灣的銀行來說,只要申請人沒有停卡紀錄,基本上很難不核卡的,且額度往往讓客戶滿意,絕不會因為負債比過高而有所減少。

  根據台灣當局“金管會銀行局”統計,截至2005年10月底,持卡人動用信用卡迴圈額度的有4929億元,較七年前成長294%,發展較信用卡晚的現金卡則為3133億元,比2004年增加50%,雙卡合計動用金額已超過8000億元,如果分別按利率20%、18.25%計算,每年光是利息就貢獻給各銀行1600億元,約等於台灣“中信金控”十年的盈餘收入。

  據此,《今週刊》指出,台灣銀行授信發卡的浮濫,說穿了,一切就是為了衝業績,而銀行之所以肆無忌憚地無限量發卡,其中一項原因就在台灣的所謂“破產法”機制不夠周延,以及門檻太高。島內法律專家指出,“破產法”並不適用“無產階級”的人,聲請破產的人必須至少有二成以上資產,許多有意聲請破產的人往往就是因為不符合資格,因此被法官駁回。但法律專家卻表示,具備完善的“破產法”才會讓銀行有所顧忌,徵信反而會更加落實。

  “卡奴”衝動消費高築債臺

  《今週刊》指出,雖然台灣的發卡銀行的徵信程式成為“一紙空談”,而台灣當局的相關政策也有待完善,但辦卡後運用不當或受不了物質誘惑亂刷卡的持卡人,同樣也有責任。台灣銀行理財專家指出,信用卡、現金卡是中性的貨幣工具,如何使用則掌控在消費者個人手中,持卡人把卡刷爆了,借了一大筆錢才說沒能力還,銀行不可能每次都出手救人。台灣消費者應該自身就要做好財務規劃,量入為出,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臺媒:臺當局修訂相關“法規”才是解決之道
  
  《今週刊》指出,近來台灣“中國信託”、“臺新”等幾家龍頭髮卡銀行有意限縮整體卡友福利的動作,可以看出部分“卡奴”一時的衝動已經要全體持卡人共同埋單,而雙卡業務趨緊後,島內銀行近來對小額信貸也開始不敢輕視。

  《今週刊》舉例說,如果一家臺萬銀行分行的授信核準率原本有七八成,但最近停止送件,核準率是零,其他分行的核準率也僅剩兩成,有些不固定的島內薪族群,如攤販、計程車司機現在想要申請貸款,幾乎不可能。還有一家台灣的企業銀行以前個人信貸最高可貸到新台幣200萬元,現在額度頂多30萬到40萬元。

  《今週刊》最後指出,現階段來看,台灣“卡奴”能夠獲得債務減輕的只有銀行協商機制,長期則必須等待“破產法”修訂,由於之前台灣民意代表曾揚言台灣銀行業者和當局主管機關若不能解決卡奴問題,“銀行法”第47條之一條文修正案“卡奴條款”,將有可能在下會期捲土重來。台灣銀行的卡債協商機制能不能真正解救台灣“卡奴”,或者僅是止住陣痛的特效藥,將牽動2006年是否會有另一場“卡奴戰爭”。

卡債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