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05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黃天麟專欄》由卡奴看台奴

2005-12-22 06:00

最近「卡奴」成為家喻戶曉的社會問題。

卡奴為卡債被逼搶劫銀行,時有所聞,日前一位年僅二十三歲的卡奴持槍搶劫商家,他的母親獲知忍不住嚎啕大哭,令人為之心酸。

不過,回顧過去,「卡務」曾經是銀行的驕傲,因其有二十%以上的利息收入,讓「卡務銀行」的資本獲利率高於公營行庫,成為尖端經營的優良指標。據稱民營銀行為了卡務,年年砸下八億元的廣告費,爭奪的是年一千七百億元的「卡息」收入。幾年下來豐盛的卡息確帶來利潤,但一方面卻也製造了十餘萬的卡奴,丟給社會難以收拾的新難題。或許可以這麼說,「卡奴」正是個體企業利益不一定符合國家全體利益的活生生寫照。

十餘年前新銀行衝刺卡務,計誘消費者入彀,媒體一片讚賞之聲,既可提高國民消費,亦有助經濟之發展,當時誰敢批評,誰要求管理,誰就倒楣,因此政府亦無積極的管理意圖,就這樣讓「卡奴」問題滋長蔓延。

企業「西進中國」的熱潮與銀行發卡熱,在很多方面頗有相似的地方。十餘年來企業瘋狂西進,中國亦以利誘台商入彀,統派媒體、學者同聲鼓吹,說這是兩岸雙贏之局。

雖有識者不時地提出警告,都被譏為「鎖國」、「自外於世界」,政府官員又採取間接鼓勵之「放任」政策,當今台灣經濟的諸多問題即由此開始滋生。

十餘年後的今天,發卡數衝上了三千多萬張,但輝煌業務也製造了十餘萬的卡奴,銀行、政府即同受其害。

同樣十餘年的「大膽西進、積極開放」,使台灣投資中國之累計金額達二千八百億美元(折合新台幣九兆元),在中國之台幹亦超過百萬人。雖然成功的台商富可敵國,失利的企業即「錢進中國、債留台灣」,一走了之。為此銀行犧牲盈餘打銷呆帳,成本即轉由社會來負擔,國家亦因稅收減少,無力經建,失業率遲遲無法下降,工資亦無法提高。

為了拯救卡奴,日前朝、野立委達成協議要修改銀行法,規定信用卡現金卡利差。此舉立即引來業者及金管會的強烈反彈,但立委們之敢於仗義執言,則令人欽佩,也提醒了社會大眾及銀行管理當局,自由化雖是潮流,金融與經濟還是需要秩序與管理的(註:其實,不必龜笑 ,金管會不准金控、銀行之新設,同樣違反自由化原則)。

但「卡務問題」與「廠商西進」對國家之衝擊度畢竟不同。卡務失控,得利者與失利者都在國內,雖然造成數十萬卡奴生活上的痛苦,但尚能以再分配之方式獲取解決(如免息)。

但廠商西進,如果欠缺有效管理,所產生之經濟失速,實質工資之下跌,失業之提高,即因受益者均在彼岸,損失及痛苦均必須全由二千三百萬的全體國民來承擔。更嚴重的是,若產業持續西進,政府持續鬆綁,不久台灣經濟終必成為中國之附庸,政治上亦將成為集權中國之一省,失去自由民主,屆時「卡奴」問題事小,二千三百萬的「台奴」才是大家的悲哀。

(作者為國策顧問)

卡奴
卡債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