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原子數目少於6個的飽和脂肪酸。 C5 C4 C3 C2 C1
乙酸 = 醋酸菌 + 氧氣 + 酒精 |
短鏈脂肪酸的吸收
當食物出了小腸後,沒有被消化的膳食纖維在大腸內發酵分解,釋放出短鏈脂肪酸。在結腸內,短鏈脂肪酸由肝門靜脈吸收。而長鏈脂肪酸則要先組成乳糜,再由淋巴管吸收,進而在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
醋酸、丙酸及丁酸佔了人體腸道SCFA的83%,其中醋酸/丙酸/丁酸在腸道中恆定的比例關係約60:25:10。
SCFA會快速地在胃腸道的上皮細胞被吸收,是腸道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
富益生菌、益生質及纖維等均衡的飲食是體內丁酸的主要來源。
腸道微生物可以發酵未消化完的碳水化合物或是六碳糖來自行產生丁酸。
PS:例如非澱粉類的多糖體、抗性澱粉、寡糖類(菊糖、果寡糖)、雙糖類(乳糖)、及糖醇類(甘露糖及山梨糖醇)
多醣體又分如下表分類:
儲存性多醣:澱粉、抗性澱粉、肝醣
結構性多醣:纖維素、膠質、幾丁質、透明質酸、軟骨素
具保健功能多醣:冬蟲夏草多醣、巴西蘑菇多醣香菇多醣、樟芝多醣、靈芝多醣
多醣體又分如下表分類:
儲存性多醣:澱粉、抗性澱粉、肝醣
結構性多醣:纖維素、膠質、幾丁質、透明質酸、軟骨素
具保健功能多醣:冬蟲夏草多醣、巴西蘑菇多醣香菇多醣、樟芝多醣、靈芝多醣
寡糖類
麥芽寡糖、異麥芽寡糖、果寡糖、蔗糖寡糖、乳寡糖、大豆寡糖、殼質寡糖、果糖型寡糖
洋蔥、大蒜等含有果寡糖,大豆中含有大豆寡糖。
麥芽寡糖、異麥芽寡糖、果寡糖、蔗糖寡糖、乳寡糖、大豆寡糖、殼質寡糖、果糖型寡糖
洋蔥、大蒜等含有果寡糖,大豆中含有大豆寡糖。
高加工食品、低纖維、高糖的現代飲食習慣改變使得腸道內的丁酸量有下降情形。
酪酸菌可以在腸內產生丁酸,丁酸可以降低腸道的通透性(permeability)以及加強腸道屏障的防禦力例如促進腸道上皮細胞的移動migration,黏液mucins的分泌,抗菌胜肽的產生等。
===========
脂肪酸的排列
===========
一端是碳鏈,另一端則是羧基。羧基是由1個碳原子、兩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組成,寫成 COOH。
===========
脂肪酸的排列
===========
一端是碳鏈,另一端則是羧基。羧基是由1個碳原子、兩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組成,寫成 COOH。
短鏈脂肪酸
HCOOH 甲酸(蟻酸)
CH3COOH 乙酸(醋酸)
CH3CH2COOH 丙酸
CH3CH2CH2COOH 丁酸
CH3CH2CH2CH2COOH 戊酸
CH3CH2CH2CH2CH2COOH 己酸
HCOOH 甲酸(蟻酸)
CH3COOH 乙酸(醋酸)
CH3CH2COOH 丙酸
CH3CH2CH2COOH 丁酸
CH3CH2CH2CH2COOH 戊酸
CH3CH2CH2CH2CH2COOH 己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