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15 華夏經緯網
2001年,台灣經濟在內外因素影響下,陷入了戰後五十多年來前所未有的惡化局面。島內各項重要經濟指標均創下戰後或近二十年來以來的最低記錄。“9.11事件”後,台灣經濟在年底復蘇的期望再度落空,可以說今年台灣經歷了戰後首次的經濟衰退。
● 總體經濟出現戰後的首次衰退
2001年前3季,台灣經濟增長率以每季近2個百分點的速度急劇下降,第一季增長0.91%,第二季衰退2.38%,第三季更衰退4.21%,官方估計第四季仍將衰退2.68%,全年經濟增長率估計將衰退2.12%,這將是戰後五十多年來台灣經濟出現的首次負增長。從經濟增長的來源看,內需衰退是經濟衰退的主因,其中民間投資額前三季較上年同期大幅衰退20.9%,預計全年衰退幅度將高達23.8%;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2000年2.4個百分點下降為2001年預估的-3.9個百分點。支撐台灣內需最主要的力量——民間消費,其2001年增長率也大幅下降,估計全年對經濟增長率貢獻僅為0.8個百分點,遠低於上年的3.0個百分點。而從外需看,儘管今年台灣對外出口亦呈大幅衰退,但由於出口衰退幅度小于進口衰退幅度,台灣外部凈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反而是正值,高達1.6個百分點。
● 工業生產大幅衰退,高科技產業首次面臨挑戰
2001年台灣經濟的生產面也出現前所未有的衰退趨勢。由於全球尤其是美國高科技產品市場大幅下降,對以電子產業為龍頭的島內工業產生了重要影響;加上台灣傳統產業競爭力進一步衰退,使得全年工業生產大幅度滑坡,並呈加速衰退態勢。島內工業生產第一季負增長4.0%,其中製造業負增長4.8%,製造業中又以輕工業衰退最為嚴重;第二季負增長升高至8.3%,其中製造業為-9.2%;第三季工業負增長率更達10.9%,其中製造業為-11.9%。1-10月,工業生產負增長率為7.8%,其中製造業為-8.6%。
就製造業各產業看,則2001年前3季按資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民生工業四大類劃分,金屬工業衰退13.2%,衰幅最大;資訊電子產業衰退11.8%居次;民生工業衰退7.9%;只有化學工業維持0.7%的增長。2001年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核心半導體產業產值估計將大幅衰退26.4%,這是半導體產業在台灣崛起以來的首次最大幅度衰退。而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產值估計將衰退9.2%,產值預估為426.86億美元。
● 進出口貿易大幅滑坡,兩岸貿易相對活躍
2001年台灣出口貿易迭創衰退紀錄,從1月份到10月份,台灣出口值較上年同期負增長17.1%,進口負增長22.8%,不僅與上年分別22.0%與26.5%的高增長率有著天壤之別,更創下台灣25年來的衰退紀錄。從貿易地區看,台灣對各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均出現大幅度衰退,其中尤以對美國市場衰退幅度最大,前3季衰退21.7%,對日本出口衰退20%;從美國進口衰退26.2%,由日本進口衰退幅度高達33.4%。相比而言,兩岸貿易雖也出現一定衰退,但衰退幅度最小,1-9月臺對大陸出口金額為173.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負增長10.7%,佔出口總額的19.1%;自大陸進口金額為42.6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7.8%,佔進口總額的5.3%。
● 股匯市連續大跌,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
台灣股市在2000年2月曾一度達到上萬點,但民進黨執政後即開始持續大幅下跌,2001年繼續保持下挫勢頭,連續跌破5000點、4000點,並在“9.11事件”後一度跌破3500點,創下近10年來新低。從2000年5月到2001年8月,台灣股市總市值縮水4.6兆新台幣。年底,台灣股市出現恢復性反彈,股市交易迭暴巨量,但仍基本在5000點5500點之間,進一步上升乏力。匯市也出現巨幅波動,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由2000年5月份的1美元兌30.813元新台幣,貶值至2001年8月份的1美元兌34.554元新台幣,年底隨著日圓大幅貶值,台幣匯率再次重挫,1美元兌新台幣突破35元大關。房地產市場也雪上加霜,據2001年6月份臺“內政部”完成的地價評議,與上年相較公告土地現值,總計全島平均調降4.93%,這是自1977年島內都市與非都市土地全面實施平均地權以來,首度出現跌幅。
● 銀行體質惡化,壞帳率空前提高
經營體質日趨惡化。按照官方統計,島內全體銀行的逾放比在90年代初尚不超過1%,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迅速攀升至4.36%。自去年台灣經濟開始惡化後,島內銀行的逾放比加速上升,2001年9月底更高達7.79%,如果把三個月以上末正常繳息、未正常還本的放款列為逾放,台灣銀行的逾放比率高達11.57%。從逾放金額看,更是由2000年底的7,735億元新台幣,上升至9月底的11,201億元新台幣,如果再加應予觀察放款額,9月底的逾放金額更高達18,571億元新台幣。美國權威信用評等公司穆迪以及所羅門美邦證券等估計,台灣銀行實際呆壞帳率應高於15%,總呆壞帳金額可能高達600億美元,佔GDP的20%。美國《商業週刊》甚至認為,如果打消全部呆帳,台灣至少將有13家商業銀行的凈值將出現負數。
● 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經濟惡化對臺當局本已困窘的財政產生了進一步衝擊。一方面,臺賦稅收入持續下降,2001年1-7月實徵數較上年同期減少62.%,其中關稅收入減少10.2%。另一方面,臺當局財政支出則進一步增加,2001年前7個月島內各級政府財政收入累計為10518億元新台幣,支出累計為12954億元新台幣,赤字為2,436億元新台幣;其中“中央政府”財政收入6906億元新台幣,支出8504億元新台幣,累計赤字1598億元新台幣。為彌補赤字,臺當局不得不大幅增加公債發行額,2001年前7月臺“中央政府”公債發行餘額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2.9%,公債發行餘額佔歲出比例由2001年1月份的65.4%上升至7月份的83.4%,佔GNP比例亦相應由9.9%上升至11.1%。臺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對臺當局採取擴張性公共支出以拉動內需的經濟政策,形成直接制約。
總之,2001年台灣經濟衰退幅度之大、涉及領域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均為戰後以來所僅見,並對島內社會產生了嚴重的衝擊與影響。島內失業率在90年代從未超過3%,但從2000年下半年起迅速升高,到2001年9月份已上升至5.33%。導致台灣經濟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國際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的走衰,固然是導致以電子資訊產品出口為主的台灣經濟惡化的重要因素,但並非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島內政局由於政權更替引起的劇烈動蕩以及兩岸關係的僵持與緊張,才是導致台灣經濟全面惡化的直接主因。由於政局動蕩不安、民進黨當局缺乏經濟施政經驗,政策前後矛盾、搖擺不定,使工商界與民眾信心嚴重受挫,加速了資金外流、島內投資急劇下降,民間消費嚴重不振,直接導致了經濟的大幅衰退。同時,台灣經濟正值新的轉型期,本身存在許多結構性矛盾,也加劇了經濟的惡化程度。
展望2002年,由於2001年台灣經濟急劇惡化已傷及元氣,如果不能解決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尤其不能協調島內經濟發展戰略與兩岸經貿關係的關係,不能通過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緩和兩岸關係與穩定島內政局,即便國際經濟在2002年有所起色,台灣經濟也難從根本上振敝起衰,形勢不容樂觀。臺當局估計2002年經濟增長率將在2%左右,仍然是戰後以來難見的低增長率。(張冠華)
華夏經緯網專稿2001年12月3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