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02年7月6日 星期六

天下雜誌:員工分紅,凝聚台灣科技的力量

陳雅慧 2002-07-06 天下雜誌256期

美國爆發醜聞之後,外資轉過頭來, 以嚴格的標準認定台灣的企業讓員工賺了太多錢。 在兩種制度、兩種文化之下,國際化的台灣公司會面臨什麼衝擊?應該如何因應?

安隆案後,陸續登上檯面的財務醜聞,讓美國人,從總統、官員、到投資人都很生氣。許多美國的上市公司被放在放大鏡下分析,台灣的企業自然也受到影響。

首先發難的是外資分析師,他們將矛頭對準在台灣行之已久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認為就像美國的股票選擇權(stockoption)應列為企業費用一樣,台灣的員工分紅配股(stockbonus)也應列為費用計算。

以已經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台積電和聯電為例,台灣的會計算法與美國的會計算法一比較,盈餘馬上會產生幾百億的差距。台積電和聯電,這二種算法皆公開公告示人,只是過去甚少引起注意。

到底二種報表問題出在那裡?美國弊案連連引起的投資人憤怒是否會牽連到台灣?台灣的員工分紅入股與美國的股票選擇權,在文化和價值取向上有何不同?
台積電去年賺145億新台幣。但是,跟據美國會計算法,台積電去年賠220億。台積電不是唯一讓人錯愕的企業。在台灣,聯電去年賠31億,但呈交給美國證管會的美國版財報,賠232億。

「兩本帳」裡的盈餘巨幅差異,對專業外國機構投資法人來說,早已耳熟能詳。但對台灣一般投資人,卻是一個讓人驚訝的大新聞。

問題一為什麼兩本帳差這麼多?
台積電和聯電都在美國發行存託憑證(ADR),必須以美國會計方式另外編制一份報表。「兩本帳,是為了遵守美國法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特別澄清。

按照台灣公司法規定,員工分紅從盈餘中直接分配。但是台積電的美國會計師則認為,台積電以股票十元面額無償配股票給員工,等於是給員工的報酬。員工拿到股票後,可以馬上在市場上賣掉,實踐獲利,所以應以分給員工股票的市價,認列在財務報表中,做為薪資費用。

以台積電為例,二○○一年員工分紅配股的市值高達264億,是台積電美國版財報轉盈為虧最重要原因。聯電員工分紅配股的市值也有45億(見四六表)。

問題二既然報表上賠錢,外資為什麼還是買?
若根據美國版財報,晶圓雙雄去年雙雙虧損,但是截至七月二十四日止,外資仍持有聯電股份19.8%,以及台積電股份25%。外資持有上市上櫃公司的股票張數,台積電和聯電仍是其中最高一、二名。

但是,最近一個月,外資在台灣股市賣超第一和第二名的股票,也是台積和聯電。「外資買賣股票有很複雜的考量,」所羅門美邦董事長杜英宗說。

他接著分析,專業海外機構投資人全球佈局投資時,通常會分配固定的比例投資亞洲,亞洲當中,台灣也會佔一定比例。投資台灣,當然是投資最有影響力,也最有成長力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台灣股市中,股票市值第一和第二大的兩家公司又是台積和聯電,外資要投資台股,不太可能錯過這兩家公司。

瑞銀華寶證券的分析報告也說明,以美國會計準則衡量,台灣的上市公司二○○二年獲利將縮水16%。本益比(股價除以每股盈餘)也會從23倍升到27倍。但「實際上,這些配給員工的股票市價,不是公司付出現金,而是在股票市場拋售,由投資股民吸收了。所以並不影響我們投資台灣科技公司的意願,」報告中分析。

問題三為什麼獨獨台灣發明了員工分紅配股,背後的文化哲學是什麼?與美國有何不同?
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是台灣獨創。八○年初宏�創業後,董事長施振榮和員工分享股份。一九八四年聯電也開始採用,八五年聯電上市後,其他上市的高科技公司紛紛跟進,逐漸形成台灣科技產業的特色,以及吸引人才的獨特優勢。

台積電財務長張孝威觀察,九○年初開始,科技公司紛紛上市上櫃,上市上櫃後股權必須分散,「老闆分散股權對象,第一個就是員工,」張孝威說。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高承恕長久以來,一直從社會學角度關注台灣企業特有的創業家精神。他認為,台灣企業有一個很大的支撐特色,就是「老闆和班底的關係,沒有班底就不是老闆。」

在這樣的組織特色下,發展出老闆讓員工變成股東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高承恕認為,這樣的制度,很重要的意義就是把個體變成集體。「做為員工是公司的個體,但變成股東,就有公司的集體認同,」高承恕十分肯定員工分紅配股對台灣經濟的正面影響。

聯電董事長曹興誠也有同樣的感受,「員工配股,扭轉了過去老闆可以發財,員工只能溫飽的定律。員工只要好好的做,也有機會發財,不必自己去做老闆。」
美國投資人對上市公司的憤怒,其實正因為醜聞凸顯了美國CEO及高階主管貪得無厭。雖然,美國經理人聲稱股票選擇權是用來吸引人才、激勵員工,但事實上,75%以上的股票選擇權獲益,竟是掉入最高的極少數高階主管口袋(見五○頁表)。

但台灣一般而言,許多高科技公司是對基層員工亦有分紅。

問題四員工分紅配股,除了讓工程師富有,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不只是台灣的高科技員工喜歡股票紅利,台灣的投資人也是。員工分紅配股激勵了員工,也激勵了台灣的投資人和台灣資本市場。「高科技公司不但需要技術密集,更需要資本密集,也只有台灣的資本市場能夠支持。因為台灣投資人不怕死,企業一直發股票,投資人還是繼續買股票,」杜英宗說。

九五年到現在,台灣股市總市值變為1.5倍,但是科技類股的股票總市值則變為8倍。九五年時,電子股只佔加權平均指數的一成,但是現在高達五成以上,成為股市中的投資主流。
高科技公司變成台灣的重要產業,以及競爭力的代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員工分紅配股制度吸引國際級優秀人才。「沒有這套制度,台灣會只有三種企業,國內企業、家族企業、外商企業,」曹興誠大膽的假設。

十一年前,《財星》雜誌一篇專題報導,分析亞洲經濟發展的瓶頸,就是缺乏專業人才:「亞洲平均薪資太低,不太可能聘到國際級人才。但台灣正在嘗試一種新方式,就是員工分紅配股,吸引了許多旅美華人返國。」《財星》雜誌十一年前的預言後來成真。

施振榮指出:「台灣的高科技業,比起日本、韓國還能蓬勃發展,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是關鍵機制。這個制度如果沒有,會產生很大問題,對股東也不利。」

問題五台灣也會改成股票選擇權嗎?
去年開始,公司法修正,台灣企業也可以發股票選擇權給員工。外資法人最近高分貝發言,認為部份台灣高科技公司發太多的員工紅利,稀釋股東的利益。

但是張忠謀不同意台灣的員工分紅配股,真的犧牲了股東的利益。他舉例,台積電每年配給員工的股票股利,對股本稀釋的比例都控制在2%左右。「但在美國,和台積電規模相當的企業,發放股票選擇權對股本稀釋的效果,平均是3到3.5%,」張忠謀說。

那麼台灣的高科技公司未來也會和美國接軌,放棄台灣獨創的員工分紅配股嗎?

張忠謀在七月中錄製了和員工溝通的談話,他特別在講話中對員工保證,「我們會繼續員工分紅配股。」張忠謀本人一向比較贊同股票選擇權的激勵制度,但是他認為過去都是採用員工配股,突然改成選擇權會「對不起員工」,而且外面還有人才競爭,一改「員工都跑掉了」。

曹興誠也極力捍衛這項制度,「這種制度是台灣競爭力,幹嘛人家隨便說我就亂改,那不是放棄我們這個偉大的創新嗎?」

問題六怎麼讓國際接受台灣獨特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

經過美國企業財務醜聞之後,大家都對企業的透明度要求更高。台灣獨特的員工分紅配股也被拿到聚光燈下檢視。

杜英宗以外資的角度分析,員工分紅配股有四大缺點,應從這四方面去改善:

第一,各公司分配的比例不一,應該完全揭露,才不會讓投資人判斷時產生誤差。
第二,要有「鎖股期」,公司和員工約定配股後繼續工作若干年。如此才達到長期留住人才的效果。
第三,員工以股票面額十塊錢課所得稅,但在市場賣掉,可能是數十倍的市價,造成稅負極大不公平,因為,現在在台灣並不課股票的資本利得稅。
第四,台灣的傳統產業因為股票面額太低,無法讓員工分紅變成激勵的誘因,吸引好人才。
「員工分紅配股」變成美國財務醜聞台灣效應的火線話題。要不要列費用,哪一種財報才是真實財報,變成辯論的主題。

但是,假如這種制度對台灣有比較多正面的影響,辯論的焦點,應該轉到,如何改善才會讓企業、員工和投資人都更滿意。

小投資人觀點
好好珍惜台灣這種股東
政大財管系副教授吳啟銘,是美國合格的財務分析師,也是一個認真的投資散戶,他認為:有台灣這麼愛投資的股東,企業應該好好珍惜……

公司分配股票紅利給員工,不是不對,但應該選擇性給關鍵員工,而不是通通都發。假如公司對所有的員工通通都發股票股利,會讓公司股本加速膨漲,稀釋每股獲利、影響股價,這對股東不利。

公司取得任何資金都有成本,不管是銀行借款、發債券或是其他融資方式。公司的員工也會從公司領到薪水。當公司發生財務問題,員工或是債權人可以索討債權或是薪資,但股東只能承受股票變成壁紙的後果。股東是企業經營風險的最後承受者。

有台灣這麼愛投資的股東,企業應該好好珍惜。股市是企業籌資的場所,假如沒有眾多投資人願意把資金投入這個市場,資本市場就無法運作了。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0674#sthash.EuAsbr3E.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