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01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遠見雜誌 : 聯電為何輸給台積電

2001-12-01 文 / 洪淑珍    

積電和聯電分居全球專業晶圓代工(pure-play foundry)市場的一、二名,長期以來雙方在技術、產能、製程等各方面互相較勁,一點也不願意輸給對方,從代表獲利能力的每股盈餘來看,去年聯電4.43元,占台積電的八成,這是五、六年來兩家公司差距最小的一次(1995聯電轉型晶圓代工)。不過,今年一場半導體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立刻讓他們分出了高下。

台積電第三季稅後賺了12億元,營收269億元,聯電雖然也有120億元的營收,卻整整虧損40億元。同樣是產業低迷,為什麼差距如此懸殊?

台積電大幅領先聯電的情況可能延續到明年。根據美國研究機構Dataquest(迪訊)11月最新預測顯示,晶圓代工產業於今年觸底以後,持續在底部打底盤整,明年將會只有「個位數成長(single-digit growth)」,和獲利息息相關的產能利用率要到2002年年底才能回到七成的水準(今年第四季約為四成至五成),換句話說,景氣緩慢復甦,意謂著台積電的優勢將繼續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大幅領先聯電的情況可能延續到明年。根據美國研究機構Dataquest(迪訊)11月最新預測顯示,晶圓代工產業於今年觸底以後,持續在底部打底盤整,明年將會只有「個位數成長(single-digit growth)」,和獲利息息相關的產能利用率要到2002年年底才能回到七成的水準(今年第四季約為四成至五成),換句話說,景氣緩慢復甦,意謂著台積電的優勢將繼續擴大。

英商法興證券研究部副總裁劉坤儒估計,台積電明年可以賺到1.82元,與聯電0.48元相比,幾乎是四倍之多,營收方面,台積電也是大幅超前,達到1853億,足足是聯電的兩倍半(見表),他表示,「以目前的體質來看,台積電比聯電好,今年和明年盈餘比較亮麗,相對的,聯電股價的題材性不如台積電強。」

台積電明年領先

劉坤儒的看法可以從兩家公司高層給投資人的方向得到印證。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台積電和世界先進的年度運動會上告訴記者,從晶圓代工和上下游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半導體庫存已經逐漸消化,他相信明年會比今年好。分析師大致贊同,但是稍微謹慎一點,日本野村證券分析師徐禕成指出,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對消費者信心的衝擊還要再觀察一陣子,目前看來應該2002年年初會漸漸反映在半導體公司的營收上,如果產業真正要強勁復甦,最起碼要等到明年下半年。

聯電也是傾向保守,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在法人說明會當中告訴分析師,「911事件以後,景氣的變數增加,我們初步研判明年會比今年好,可是第一季的情況還看不清楚。」為了因應需求低迷不振,聯電不但繼續執行8吋廠產能縮減三分之一的計畫,還把南科12吋廠原訂年底單月產能一萬片的規劃,減半為五千片,今年購買機器設備等的資本支出則由15億美元下修至11億美元,明年持續縮減。台積電的情況也不好,不過資本支出仍然比聯電多,約為22億美元。

景氣差,聯電和記者互動的情形可以觀察出一點端倪。第二季法人說明會結束以後,董事長曹興誠、副董事長宣明智和副董事長張崇德直接由會場後門走掉,來個避不見面,以免記者盡寫些壞消息;第三季說明會會後宣明智和張崇德雖然走大門出去,但是對於記者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根本聽而不聞,一點也不吭聲,即使所有攝影機都圍在面前,還是視而不見,揚長而去。這種情況簡直是破天荒,不只聯電以前沒做過,張忠謀或任何公司的經營階層都很少躲記者躲到這種地步。


同樣市場情況不佳,為什麼台積電能夠小賺,聯電卻賠了40億元?分析師認為不同的策略和客戶結構造成不同結果,台積電的大客戶包括了繪圖晶片大廠Nvidia、晶片組設計公司Altera和威盛電子,以個人電腦和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這些產品的需求已漸漸回復增溫,比較確定不會再大幅衰退。聯電則是集中於通訊產品,在通訊市場復甦時點落後市場預期的拖累下,比較重要的客戶如Infineon Technologies(億恆)、Alcatel SA(阿爾卡特)與Xilinx(智霖)等受到庫存累積的壓力,下單量大幅減少,導致了不小的虧損。

更糟的是,聯電0.18微米以下的高階製程技術大多集中於通訊用IC,需求低迷使得高毛利的0.18微米、0.15微米產品在第三季只占營收比重17%,落後台積電的39%。兩家公司開發0.18微米以下製程的時間幾乎差不多,但是在市場策略運用方面,聯電押寶通訊產品,台積電卻是平均分散,建議各種產品的客戶採用,自然躲過了這波風暴。0.18和0.15微米製程因為線幅縮小,同一片晶圓上可以切割的晶片數比一般0.25微米、0.35微米製程來得多,成本因而得以下降。

短期內通訊產品需求回升速度比消費性電子產品與個人電腦緩慢的劣勢不會消失,可是聯電依然看好通訊產業,認為有線、無線的通訊產品終將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產品。宣明智指出,「通訊仍然是將來的希望所在,比個人電腦和消費性電子產品更有未來性。」這個看法得到了一些分析師認同,劉坤儒說,「聯電的策略是對的,通訊仍然是成長的動力,不過大概必須等到2003、2004年才會發生。」

股價漲幅超過大盤雖然這波產業寒冬拖得很長,台積電和聯電的股價卻不寂寞,由於它們的權值(weighting,股票的市值除以整個股市的總市值)最高,外資法人和國內投信的持股絕對少不了,以免股市一旦跌深反彈,發生績效落後大盤加權指數的情況,晶圓代工股票因而成為經常影響台灣股市漲跌的關鍵之一。《遠見》雜誌於10月中旬出版的理財特刊當中,請五位績效名列前茅的基金經理人票選最看好的十檔股票,結果台積電和聯電高居前兩名,各得三票,當時股價曾經低到43.6元、23.4元,短短一個多月報酬率直線上升,高達60%(11月15日的收盤價各為74.5元與37.9元),狠狠打敗同期間大盤26%的漲幅。當然,股票要買到波段的最低價很難,就算投資人等台積電、聯電回到60元和30元的整數關卡再買進,報酬率也和大盤不相上下。

如果投資人只想買台積電和聯電其中一支,哪個是最佳選擇?現在可以投資嗎?分析師認為股價淨值比(price-to-book,股價除以淨值得到的數字,是景氣衰退中衡量股票的參考指標,市況勁揚時則用本益比衡量)可以做為參考,愈低表示股價愈便宜。以11月15日收盤價計算,聯電1.77倍(37.9/21.45 = 1.77),台積電3.23倍(74.5/23.1 = 3.23),相形之下,聯電股價比較便宜。另外,分析師指出,晶圓代工基本面不好的事實已經在第三季股價慘跌時,相當程度反應過了,將來回檔空間有限,適合做長期投資。

聯電每次法人說明會都會特別介紹公司的企業標語,最新的這次是「The World’s No.1 Independent Foundry(世界第一的獨立晶圓代工公司)」,宣明智認為目前半導體業的趨勢是,許多整合元件大廠(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如英特爾、億恆等有晶圓廠的公司)即將轉型為fabless(沒有晶圓廠的積體電路設計公司,例如威盛)。對整合元件大廠客戶而言,他們傾向找一家真正獨立的晶圓代工業者合作,才能真正成功建立關係。

這番說法擺明了聯電是挑戰台積電,因為台積電最大股東即是荷蘭飛利浦,屬於飛利浦子公司,當然不符合聯電「獨立」的定義。相對聯電新標語,台積電仍然維持原本的「Trust the Leader,Trust TSMC」(相信領導者,相信台積電),將自己定位為產業領先者。

其實聯電自從1995、1996年由整合元件大廠轉型為晶圓代工(台積電1990年代初期即以晶圓代工起家),和台積電的戰爭幾乎沒有一刻停過,技術製程要先進、產能要充足,才能吸引國際客戶來下單,雙方互相叫陣,增加自己在全球舞台上的氣勢,在所難免。不過,站在廣大投資人的立場,與其在口號上喊得震天價響,不如實實在在把營收和獲利做出來,再來爭誰是老大,可能還比較有點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