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20.聯合報.本報記者文現深
退耕還林、還草 「局部有所改善,總體有所惡化」治沙速度追不上荒漠化速度…
青海省西寧市有一大片市區,被拔地而起的兩山包夾,山壁的黃土上,點綴著小小丁香和松樹,使市容看起來舒服一點。西寧市民為了綠化這兩座黃土高坡,已經奮鬥了幾十年。早年為了不讓樹苗枯死,曾在冬日動員機關裡的員工,敲開湟水河凍結的河面,一人扛一大塊冰上山澆樹。但自然環境畢竟太惡劣,種了十幾年樹,看起來還是小樹。
西部的生態環境本已脆弱,又歷經過去半個世紀嚴重的破壞,以致於大陸舉國上下深受其害。痛定思痛,西部大開發戰略,把生態環境的維護和恢復,放到前所未見的凸出地位。大陸國家環境保護局為此提出:要用大約十年的時間,首先在西南地區實現「山青水秀」的建設目標,使長江中上游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黃土高原生態狀況有較大改觀。至於西北地區的治理,要大見成效,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西北地區適宜治理的區域,得到全面整治,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官員這些政策承諾,用辭十分謹慎,「較大」改觀、「大見」成效、「不同程度」的治理、「基本」實現,都是一些具有政治藝術的字眼。讓人感受到,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和治理之艱鉅,要做到真正的「山川秀美」,誰都沒有十足把握。
塔里木河斷流了
一座又一座水庫截水,專家估計它只剩百年壽命。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全長一千三百多公里,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流域內支持八百多萬人口生活。中共建政以來,各省移民入疆開墾,發展農牧、工業、石化業,長此以往,結果便超過流域生態和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導致河水斷流,河泊乾涸,林木枯萎、土地沙化。居民爭奪水資源愈趨激烈,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地方政府各自在河上築起一座又一座的水庫截水。專家估計,長此下去,塔里木河只剩一百年左右的壽命。
當局制定塔里木河綜合治理計劃,採取一連串措施,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嚴格管理用水,以山區水庫取代平原水庫減少蒸發,在流域內退耕以還林還草,荒漠林封地復育,在未來五年左右,希望恢復下游生態系統。
青海湖枯了
糊面每年下降五到二十公分,湖中美麗孤島變成了半島。
「有水就有綠洲、有綠洲才有人,才能推進開發,逐步改變新疆的面貌。」中共總理朱鎔基在審核塔里木河治理計劃時這麼說。仔細推敲他話語中的發展步驟,不難發現弔詭的地方,因為人一多,推進開發的同時,也將消耗更多生態資源,產生新的環境難題,形成破壞—修復—再破壞的循環,過去如是,將來恐也如是。
西部水資源隨著經濟開發,而日漸匱乏的情況,也出現在艾比湖—新疆最大的鹹水湖身上。艾比湖水量最豐富的時候,有二十多條河流注入,形成豐沛多樣的生態環境。過去幾十年,艾比湖一帶人口不斷增加,上游任意截流引水,終使注入艾比湖的河流,一條一條斷流,再過三、五十年,艾比湖恐將完全枯乾。
吐魯番盆地中的艾丁湖,出於同樣的原因,從過去的大湖,縮小至平均水深八十公分的小湖,不久之後便會完全失水而枯。連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湖面也以每年五到二十公分的速度下降,湖水鹽分提高,魚類、鳥類減少,湖中美麗的孤島,成為半島。
西部農業保水脫困,從以色列引進滴灌技術,很適合種植水果、棉花,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增加住民收入。然而,農作物競爭力提高後,農民有利可圖,於是種植更大的土地面積,耗費更多水。記者在吐魯番便碰到一位維吾爾人,為了開闢新的葡萄園,雇工鑽井汲取地下水,因為那一帶長年抽取地下水,導致水位下降。這口井要鑽深二百零五公尺,才能確保水源。
新疆的哈薩克人善牧,能照顧好三百隻羊,日子就算不錯;能養四、五百隻,生活更好。據新疆畜牧專家估算,新疆牧民放牧牲口數量年年增加,已超過草原承受力六、七成。牧民越努力改善生活,環境生態損害越嚴重。青海省西部高原上,牧民為了追逐水草,驅趕牲畜上山,植被往山上退縮,雪線也往上提昇,間接催化沙塵暴。
沙塵暴起了
牲口數超過草原承受力,植被往山上退縮、雪線上提…
青海省的西部,是黃河長江的發源地,原本山川秀麗,但因多年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正不斷惡化,黃河源頭的果洛自治州一段幹流,連續三年出現跨年度斷流,這是黃河源頭幹流的水文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紀錄。黃河源頭的瑪多縣,曾有千湖之縣的美稱,二十多年前,共有四千多個湖泊。其中三千多個湖泊,已經乾涸,牧民無法再賴水草維生,被迫離開家園。在長江的源頭,也因為植被破壞,捲起罕見的沙塵暴。
在青海通往甘肅的公路上,沿黃河上游走,兩旁灰禿禿的裸露山頭,令人怵目驚心。黃河每年帶著八千多萬噸泥沙,經過這裡,直奔中下游。西部的生態環境承受力,早已不堪負荷人類的開發。如果再加上最新的西部大開發,生態肩膀上的壓力,變更為沉重。但有關方面至今對西部生態資源能承受多少農牧業、工業、移民人口,仍缺乏深入評估。所幸當局能瞭解問題的迫切性,例如今年全面啟動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未來十年預計投資一千億人民幣,適用範圍遍及大陸中西部一千一百多個縣,三億多人直接、間接地參與。
即使這樣大筆投資,和新疆荒漠化擴大的趨勢相比,仍然是不夠的。新疆沙漠面積佔全大陸沙漠面積的三分之二、新疆面積的一半。新疆綠洲面積僅占新疆總面積的二十五分之一。荒漠化土地以每年四百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治沙的速度,趕不上荒漠化的速度。
水來得及嗎?
南水北調、東水西調,工程如可完工,生態或許能復原。
瞭解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先天不足,越能瞭解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重要性,如果真能調動到青藏高原上的大渡河、雅礱將、通天河或瀾滄江、怒江的豐沛水量,引入黃河流域中上游青海、甘肅、陜西等省區,如果這項巨大的水利工程能順利完工,則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因為獲得比較充裕的水涵養,或許有復原的機會。
至於水資源和生態條件更惡劣的新疆,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霍有光提出一個更大膽的構想—「東水西調」。霍有光建議將渤海的海水,提到一千二百公尺左右高度,由西向東導入沙漠,特別是青海湖和柴達木盆地一帶,形成人造海,如此一來,動植物就可依託這個人造海生活,還可以發展養殖業。當那裡的沙丘逐漸固定,沙漠日益縮小,氣候日益濕潤,生態恢復平衡,並自成體系的時候,便可逐漸減少、最終停止調水。
中國大陸過去二十多年來走過的路,有很多階段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看、邊修正。有些路走對了,例如大膽發展市場經濟,實行宏觀調控。但也走了不少歪路,付出昂貴的代價,例如對教育、對生態的忽視。這次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大陸領導人汲取了經驗,強調做法上絕不能「先發展、後規範」。要注意建立法令規章,要羅致人才,特別要重視環境生態保護。這些認知,毋寧是種進步。
但也許是過去對環境的破壞太大,也許是西部大開發才剛起步,這次在新疆、青海、甘肅採訪所見,有關方面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努力和成果,仍普遍落後經濟發展和環境惡化的速度。西北地區的官員,每被問起經過近年努力,生態環境是趨於改善,還是趨於惡化?最常見的答案是:「局部有所改善,總體有所惡化」。大陸一些民間保育人士,對大陸要開發這片廣大的處女地,也憂心忡忡。
畢竟,在生態結構已經相當脆弱的土地上,全面推動「大開發」,擴大人類活動,而不破壞生態的,確實需要有超乎一般的決心和能力。而不論其成敗,將來的歷史,一定會對這件大事,好好記上一筆。
西部大開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