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8年10月10日 星期六

1998-10-11 六輕錯估內外情勢 量產一延再延

【記者 王瑞堂1998-10-11/經濟日報/09版/證券要聞】

台塑六輕計畫與我國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第一期石化廠專案計畫何時量產商業運轉,不僅外界無法瞭解正確時間,台塑集團似乎也被考倒。

因為,這類問題,台塑已提出不少「答案」,從去年底到今年6月、10月底,結果都未全部答對。

六輕整體計劃開發總面積達3,000多公頃,總投資額逾3,000億元,僅以1994年6月至1999年底建廠期間的投入資金計算,就可以使我國經濟成長率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

建廠完成開始營運後,估計每年營業額將超過2,000億元,除了可替代我國進口值640億元,也能帶動相關中下游工業,每年增加產值1兆元。國內石化原料自給率可由40%提高到95%。對國家稅收貢獻,每年可達25億元以上,可為雲林地區創造10萬多個就業機會。

由於六輕具有如此龐大的效益,政府部門在政策上給予不少優惠和關愛,民間也都希望六輕計畫能夠順利進行,早日運轉。因此,六輕何時量產、商業運轉,備受關注。

事實上,以經營管理績效著稱的台塑集團,為了展現經營實力,取得更多支持,以及早日減輕銀行利息負擔,對六輕的工程進度及量產時間,一向要求快上加快。負責全案的集團總經理王永在,經常不分年節假日,率領集團四大公司(台塑、南亞、台化及台塑石化)相關高層主管到六輕視察工程進展,並利用中午用餐時間開會解決問題。

在此情況下,六輕的完工、量產時間,一再被壓縮,相關人員為了配合政策,也儘量採取速度至上態度,以免趕不上進度被其他單位批評,引來上級指責。

台塑集團決策高層據此資訊,對外發表六輕建廠進度及量產時間,到目前為止,答對得分的情況似乎不太理想。

會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是台塑過於高估本身及下游包商工程實力,以及錯估外界經濟、社會情勢。對於行政部門的作業程序及法令規範,事先也未作全盤評估推演,導致在建廠完成之際,行政問題叢生,若干工程也出現或大或小的品質缺失,必須再謀求補強防範之道。

以輸送石化廠原料的公共管線工程為例,因為包商財務危機,使工程一度陷入停頓狀態。港灣工程也曾因承包營建商財務週轉困難而被迫延誤。

在此情況下,工程品質自然受到質疑。這些瑕疵,看在政府主管單位眼裡,即使想給予通融,一想到如果以後發生事端,責任就會上身,承辦人員怎麼敢輕易鬆手。

影響所及,石化廠量產商業運轉所需的各種證照,就顯的難產。不得已,只好暫時捨棄一貫化作業政策,改採向外購料試車的權宜措施,或者藉延長試俥時間來爭取合法營運空間,分散內外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