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7年8月1日 星期五

1997-08-01天下雜誌:要贏,就跑在前面 — 張忠謀的「第一」哲學 

 今年三月,本刊特寫「IC教父」張忠謀,曾引發各方矚目, 之後,台積美籍總經理被聯電挖角,業界更密切注意他如何因應; 勁敵來勢洶洶,張忠謀的對策是: 宣布進軍南科,準備投資四千億,興建六座晶圓廠。 台積這個大動作,對手隨即跟進。 張忠謀如此「大膽」, 他的根據是什麼?他的理念是什麼?他的策略又是什麼?

文 楊艾俐   天下雜誌195期
發布時間:1997-08-01

一九九七年一月,台積神話(一年賺兩百億,獲利率五○%),似乎逐漸破滅。面對強勁競爭對手——聯電殺價血拚,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處處要模仿台積代工模式,台積面臨成立十年最大困局,預估今年營業額減退一○%,獲利率更減低一半,只有九十六億元。

解危機,董事長親自領軍

 三月初,任職六年的美籍總經理布魯克辭職,(目前擔任聯電國際總監,一般相信會在美國市場對台積造成競爭,但台積認為不會對該公司有實質影響),六十六歲董事長張忠謀重掌兵符,兼任總經理,將辦公重點由台北的國貿大樓,移往新竹。「企業遭逢危機,領導人不上第一線,對不起企業,也對不起投資人,」他說。

 四月初,台積宣布進軍南部科學園區,分十年投資四千億,興建六座晶圓廠,消息一出,對台灣表現充足信心,從新竹選出的立法委員柯建銘,在參觀台塑六輕的車上說:「比台塑六輕三千六百億還高,用地、用水只有六輕的小數點,是值得鼓勵的行業。」

 七月八日,台積在還是大片甘蔗園的南部科學園區,正式動土建廠。

 台積四千億投資,更啟動連鎖效應,勁敵聯電宣布十年內五千億投資,旺宏電子也宣布將進駐台南科學園區,使得規劃兩年,乏人問津的台南科學園區,頓時成為群雄競技之地。「他們先投資,讓我們放心,」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說。

 台積預估十年後,營業額將達三千三百億元,是現在第一大企業南亞的三倍,「台積很可能成為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宏電腦董事長施振榮預言。

 一些企業界人士也同意這些預測。最主要基於,大企業目前多著重分散事業,成立子公司,例如台塑集團投資半導體,即另行成立南亞科技,沒有附屬於南亞。張忠謀卻認為,在半導體行業裡,惟有保持單一企業,集中資源,才能達到最大效益。因此台積,至少以營業額及資產總額計算,有可能會成為台灣最大的單一民營企業。

 台積目前已奪得多項台灣第一。接連兩年,台積都是台灣獲利最高的企業,每年近兩百億元,超過台塑三寶——台塑、南亞、台化盈餘總額。六月初,台積已成為台灣市值(股票價值)最高的公司,超越國泰人壽保持多年的紀錄,「顯示它所能動員的社會資源驚人,」一位企業界領導人說。

何必強調「台灣第一大」?

 如果台積躍升為台灣第一大企業,對台灣實具多重意義,張忠謀出生中國、在美就學就業,五十四歲歸國,能夠取下第一大企業冠冕,象徵台灣社會開放,非土生土長的企業家能在台灣爭得一片天。而且張忠謀以專業經理人,領導台灣第一大企業,「不僅開創台灣新經濟里程碑,」施振榮說:「對專業經理人更是莫大鼓舞。」

 施振榮並說,台積躍居第一,也代表著台灣產業正式世代交替,高科技躍登主角。他說,宏碁二十年前以一百萬元資本起家,聯電也以小資本起家,但台積十年前成立時,資本就達五十五億元,今後只有資本雄厚、技術密集的企業,才有機會成熟壯大。也惟有集眾人之力,才能匯集資金及智慧,因此單打獨鬥、家族企業都不容易成為領導企業。

 「高科技更代表著希望,」一位證券分析師觀察,台灣、美國投資人爭相投資電子股:「大家都想買個夢。」

 對可能成為台灣第一大的預測,台積董事長張忠謀淡然一笑,「在台灣做第一,並不重要,」他說:「要看在世界的地位,台灣要真正的國際化。」

 他舉例,英代爾已是世界半導體第一大,英代爾卻很少強調世界第一,反而危機感特強,時時擔心盟主他落。「重要的是,你的市場佔有率如何?對客戶服務如何?企業經營是否合法、合專業道德?」他認為。

 今年成立十年的台積,成立初期崎嶇難行,五十五億元的投資,曾被國人視為無底黑洞,在新竹科學園區裡,管理局批准台積租的土地,比起同業狹小,前面的道路也窄,「他們終究會被外商買走(飛利浦佔台積四○%股份),為什麼要給那麼好的地?」當時一位園區管理局高級官員說。

 台積化劣勢為優勢,經濟利用土地,樓下做廠房,樓上做辦公室,廠房興建兩層(半導體公司機器厚重,多興建單層廠房),每平方公尺營業額因而創新高。

 在世界產業劇變中,台積能迅速壯大,得力於創造時勢,也善用時勢。台積成立時,就決定做專業代工,專為無力興建工廠的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它創造出一個產業,」美國矽谷林氏實驗室總經理都惠生說。

 放眼未來,台積所處產業更是明星產業。根據預測,半導體產業每年成長率一五%,公元兩千年,將達三千億美元產值,至少為現在的兩倍,而其中最大成長來自亞太地區。

 因此誰掌握台灣半導體,誰就是下世紀台灣產業盟主,「王永慶也不得不投資半導體,」一位企業界人士指出。台積目前投資四千億元更是利用時勢,大舉投資,促進成長。

 台積有今天局面,也來自一開始,就建立世界級企業的決心,能夠吸收到國際、國內的一流人才。台積目前有近一百個博士,八百個碩士,在國內企業屬第一,副總階層,不但大部份為博士,而且都從美國大企業,如AT&T、惠普等管理階層歸國,匯集各精華企業經驗,用到台積,也使得台積面對未來挑戰,有源源不斷新做法,「這是個有深度的公司,」一位接近台積人士指出。

 但是台積在成為第一大企業前,還有長路要走,縱使取得冠冕後,在這個經濟劇變、瞬時賓主易位的時代,第一大企業也隨時可能隕落。

 這半年來,台積面臨產業劇變,競爭者蜂擁而入,獨佔局面不再,其應變策略又是如何?

 台積當初以策略正確著稱,成立兩三年後,即一帆風順,業務源源而來,市場求過於供,客戶還得動員立法委員出面,才能取得服務。成功太快,對客戶服務不好,引發客戶批評不迭,身為董事長的張忠謀,忙於策劃未來,開發新客戶。「我沒有及早進入實際經營,是我的錯,」他說。當前面臨產業劇變,張忠謀選擇大膽前進,但必須穩定後方,積極樹立企業文化、以求永續經營,「每樣事都是經理人的當務之急,」在前往新竹的車上,他說。

 為什麼敢大膽前進?十年前,台積以專業代工(別於製造產品)改變半導體產業競爭規則。近兩年來,縱使競爭者蜂擁而至時,張忠謀認為此行業仍有大幅成長空間。

 假日很少休息的他,花了幾個週末,研究世界前二十大半導體公司的財務報表,他發現除了第一大半導體公司英代爾,有足夠的現金流量,去蓋一個晶圓廠(美元二十億),其他半導體公司現金流量很少超過十億美元,因此將委託專業代工廠生產。

 因此他大膽宣稱,晶圓代工已邁向第二波。第一波是為無力設晶圓廠的設計公司代工。第二波是已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因未來技術日漸複雜精密,晶圓廠投資過於龐大,將委託如台積、聯電等專業代工廠商製造。「台灣只要掌握製造優勢,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他說。

誠信第一的企業文化

 但是不敗並不等於勝利。兼任總經理後,張忠謀致力建立台積企業文化。去年上半年,他花了很長時間,把從事企業管理四十年的心得,與部屬討論,寫成十條經營理念,例如誠信、以客戶為夥伴、專注本業、建立開放型管理環境等。「企業文化一如民族文化,」他說:「德國、日本為什麼能迅速復興,就是有堅強民族文化,企業沒有文化,就等於沒有靈魂。」

 走進台積,可以看見這十條經營理念,懸在牆上,印在文件上,連餐廳的電子看板,都打上去。台積副總經理林坤禧說:企業文化要落實,員工的升遷、考核都要以此為準。例如台積的經營理念中,第一條就是誠信,誠信就應該擺在考核項目中,做為升遷、加薪及紅利的依據。

 一旦企業文化扎根,林坤禧說,就能免除很多爭議,也節省時間(管理成本),例如台積經營理念中,有一條是堅持代工本業,自己不做產品,以避免和客戶利益衝突。因此面對做產品,可能比做代工利潤還好時,管理階層不必討論,就已有共識,不會涉足產品製造。

 企業文化扎根,更必須依賴日常執行。例如往常,客戶服務都由業務部門負責,張忠謀去年開始,規定每位副總都必須分攤拜訪客戶,客戶有問題,可直接找到副總經理解決。

 「要自己聽客戶講,才知道有這麼多難題要解決,」執行副總蔡力行指出。「只聽業務人員回來報告,永遠隔一層,不會有這麼強的迫切感。」前線打仗固然重要,但台積更注重公司基礎建設。

 面對未來,台積將在南部科學園區建廠,公司將急速擴張。身處第一線的總經理張忠謀,對台積到時能否有足夠的訂單,並不心焦。反而致力加強幕僚運作,如財務、行銷、人力資源,也就是基礎建設,「後方堅固,」他說:「業務才能全力衝刺。」

 在策略方面,面對眾多競爭者,台積希望以品質競爭,提供區隔服務,而非殺價競爭。台積的客戶多半為美國大設計公司,年營業額為十億美元以上。「他們關心的是,產品是否能如期上市,技術是否領先,」台積美國總經理路克說。

 常做長途旅行的張忠謀出外,儘量坐新加坡航空的飛機,就是因為新航飛機新、安全,服務好,因此新航常滿載,獲利率為全球之冠,「這就是區隔服務帶來的競爭力,」他說。

 哈佛大學策略大師波特,最近為文指出,面對未來經濟競爭,管理改善建立世界級企業建立世界級企業,組織重整固然重要,但惟有與同行策略相異,產品及服務相異,才能常保競爭優勢。

要做客戶的虛擬晶圓廠

 台積目前已走出去年底的陰霾,預估也一反年初的負成長估計。預計下半年產能全滿,今年營業額比去年成長一五%,獲利達一百六十億元,獲利率仍超過三○%。今年第二季更是股市中佼佼者,股價已上升兩倍,更因每位員工平均約分得兩百五十萬元紅利加股票,而名聞一時。台積更大力加強研究發展,最新的嵌入式記憶體,提前兩季發展完成。「我們要讓競爭者日子更難過,」副總蔡力行說。

 但是台積未來路途也荊棘重重,尤其以精巧靈活、流血殺價著稱的聯電踏入晶圓代工業,台積面臨艱苦挑戰,「他們每進入一個市場,就會把市場搞得稀爛,才會罷休,」美國矽谷一位半導體人士說。

 聯電來勢洶洶,宣稱台積和聯電將佔有代工市場六○%。聯電去年營業額為台積的六成,獲利率為台積三分之一。一位半導體業者認為,聯電此舉旨在嚇阻第三者加入,更以老二之姿,與老大並列,「善於造勢,是高明的策略,」這位業者說。

 但台積副總蔡力行承認,去年面對聯電降價挑戰,台積反應的確不夠積極,訂單及客戶大量流失,對客戶服務,也未盡完善。張忠謀認為,台積要做客戶的虛擬晶圓廠,也就是客戶把台積工廠當做自己工廠,這樣他就不必自己花錢蓋廠,但是台積離做到這個地步,還差很長一段距離。

 台積一位工程師也指出,台積培育人才制度待改進,比起同業,台積的升遷管道固定、工作劃分明確,輪調也不容易,長久以後,員工學不到新東西,士氣受損,很容易跳槽他去,再好的紅利獎金也枉然,「在高科技,走掉人比走掉機器還可惜,」他說。

 台積短短十年,躍居台灣最具競爭力企業之一,未來是否能登上第一大企業寶座,仍然視全球電子業景氣及同行競爭,「但電子獨佔鼇頭,是台灣的時代趨勢,」施振榮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