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3年12月25日 星期六

1993-12-26中共藉稅改消除諸侯經濟


【游禮毅】
【1993-12-26/經濟日報/22版/寰宇經濟】

中共在11月召開的「三中全會」,決議要推動國營企業、金融、農業,甚至科技、教育等各部門的政策。在中共標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展開的改革構想中,占有中樞地位的就是稅務財政改革。

當然更重要的是,針對日益接近的「後鄧小平」時代,準備建立一些比較現代化的結構。

日本媒體報導,一位從美國回到中國大陸的年輕學者,發表一份大膽而率直的預測和警告性報告。而這份報告顯然已在中共高層部門和研究團體間引起軒然大波。該報告預測的重點就是:「像鄧小平這樣強有力的領導者一旦去世,數年後乃至十數年間,中國大陸會跟南斯拉夫一樣,土崩瓦解。」

這份以「國情報告」為名的報告大膽指出,財政收入在中共整體經濟,尤其在中央政府所占的比率極低,不但會帶來無秩序和混亂,政治上也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影響。

這份「國情報告」說,在1978年時占國民生產毛額(GNP)31.4%的中共財政收入,1992年降為14.7%,預估到公元2000年,更會降低到11.3%的低水準。即使是1989年時的水準,也不過比南斯拉夫政府瓦解前的水準超出一點而已。

「國情報告」指出,中央政府掌握財政的能力下降,不僅會造成支出減少,行政效能降低,也表示政府調控經濟的機能虛弱,必然會成為致命性的混亂。

追根究柢,原因在於稅務財政制度。當中共在1970年代末期著手進行改革和推動開政策時,為了活絡經濟,而把原集中於中央政府的各種權限下放。在財政方面,原由中央集中管理的收支,改成由地方向中央繳納一定數目外,其他委由地方管理的包辦制度。

地方政府透過此制度,因此有充分發揮自主性的空間,同時也得保有權力和財力,因而受惠此條件的沿海地區,出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但另方面,卻造成中央政府權力的式微。

換句話說,由於中央政府財力以及地方政府財力的相對擴張,形成幹弱技強的現象。財政權限過度分散於地方,使得中央政府調控經濟發生困難。

其中最令人憂慮的就是各地方政府任意行動,而形成所謂的「諸侯經濟」、「國情報告」提出警告說。

「諸侯經濟」會降低中央政府的權力和權威,進而導致中國大陸社會的瓦解和國家的分裂。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中共「三中全會」,就決議積極推動改革,財稅制度列入優先執行的項目。中央和地方權限及事務採取合理區分的分稅方式。

也就是說,把各種稅區分為國稅、地方稅,以及雙方共有的「共享稅」三種。當前的目標是,屬於國稅的中央財政收入比率,從現在的30%提高到60%。換句話說,在地方的財源中,將有相當的部分劃分為國稅,而歸屬於中央地方減少的收入部分,改由中央撥回。同時分稅制度也決定從明年起付諸實施。

中共內部提起採用分稅制度並非第一次,只是以往由於地方反對,無法實施而已。現在總算下定決心,主要是中共發現到,如果再猶豫不決,不僅經濟上會造成損失,政治上也早晚會發生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