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71年7月24日 星期六

收縮貨幣供應問題


收縮貨幣供應問題

【本報記者葉耿漢】中央銀行最近一連串的收縮貨幣供應措施,顯示政府對於貨幣政策是轉向溫和又彈性收縮通貨的趨勢。

今年農曆年關通貨開始回籠以後,貨幣供應即開始逐月遞增,突破維持甚久的百分之廿水準,而且還有節節上升的趨勢。

中央銀行於五月廿九日降低重貼現銀行存放款利率後,貨幣供應量更是快速增加,據中央銀行統計:最近三週來的貨幣供應量,均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廿九左右,顯然已經超過正常的水準。

中央銀行為防患於未然,乃先後放寬外匯管制及提高銀行準備金等,實施貨幣收縮政策,以避免因過份擴張而引起的不良後果。

為配合經濟的發展,貨幣供應增加乃為必然的趨勢,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列兩項需求:

(1)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為公民營企業投資的增加,自然需要更多的銀行貸款,貨幣供應量如不能供應足夠的頭寸,就無法配合公民營企業的發展。

(2)台灣為海島型經濟,經濟發展端賴對外貿易的擴張,而出口貨品所賺取的外匯,結售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即需以新台幣支付,出口越多,中央銀行所支付的通貨也就越多。

當然,諸如儲蓄存款的回籠,可以抵銷部份的貨幣擴張。但儲蓄存款增加的比率,仍然趕不上公民營企業的需求及外匯存底的增加,因此,貨幣供給量總是不斷在增加中。

十年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的比率,最低的是五十八年的百分之一○.七,依次為五十六年的百分之一二,五十年的百分之一二.九,大體上都在百分之二十上下。

不過最近三週來的貨幣供給增加率,在十年來也不是最高的,五十三年當國際糖價飛漲時,貨幣供給量平均增加率高達百分之三七.四,五十七年全年平均增加率為百分之二五,而最近三週劇增的比率,如以全年平均也不一定會超過百分之二五,不過如果現在不採取收縮政策,繼續增加下去,到年底結算起來可能就不止百分之二五。貨幣供給額增加比率多少才算是合理的水準?各國情況不同,沒有一定的標準,大體上已開發國家較低,最近美國的增加率為百分之十算是很高了,但開發中國家一向較高,我國過去十年來經常在百分之二十上下,仍能保持穩健的經濟發展狀態。

有人認為開發中國家的貨幣供給增加比率應該是經濟成長率加上物價上漲指數,依此算法我國目前經濟成長率在百分之十,物價上漲指數約百分之四,則貨幣供給增加率應該在百分之十四,但多年來的百分之二十並無引起不良後果,所以中央銀行並未採取收縮措施。貨幣供給量增加率超出正常水準,最明顯的後果就是信用擴張,經濟過度繁榮,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最後不但抵銷經濟發展,甚至造成經濟的蕭條。

當貨幣供給量急劇提高,究竟到達何種程度才能造成不良後果?經過多久才會出現不良的後果,這是難以逆料的。

職司金融調節的中央銀行,當貨幣供給超越正常狀態時,不能不提高警覺,採取必要的緩和措施,臨急抱佛腳是無濟於事的。

也許有人以為現在的物價不是很穩定嗎?中央銀行何必急於收縮信用呢,事實上自貨幣供給急劇上升到發生不良後果,中間有一段時間的間隔,誰也不能料到可能發生的後果,因此當不正常情況發生時,採取預防措施實屬必要。

所以中央銀行最近採取放寬外匯管制,包括限制國外短期資金的流入,放寬出國人員結匯金額及出售外匯給商業銀行等,乃至提高存款準備金及進口結匯保證金等,目的就是減少貨幣供給量。

中央銀行一連串的措施效果如何,貨幣供給量為通貨供應量及活期存款的總和,中央銀行收回一元的新台幣,所減少的貨幣供應量不是一元,而是一元的一.三倍。

一.三倍稱之為貨幣擴張係數,表示中央銀行發行通貨的流通倍數,中央銀行流出的通貨,經存入銀行後,除扣除存款準備金流回中央銀行外,餘額再以放款方式流出,如此輾轉存入流出,估計可以擴張五倍的流通量,其中扣除沒有全部存入銀行或銀行沒有全部放出的部份,折算應為一.三倍。

即以提高存款準備金及進口結匯保證金為例,前者約為七億四千五百萬元,後者約為五億元,二者合計中央銀行可收回通貨十二億四千五百萬元,但乘以貨幣擴張係數後,可望減少的貨幣供應量應為十六億一千八百萬元。

由此可見,一連串的措施以後,貨幣供應量必可減少相當數量,自可發生緩和作用。

在貨幣供應收縮之後,首先受到影響的當屬公民營企業的貸款,.或許有人認為將影響企業的投資。據銀行界人士分析:目前各銀行的資金充裕,儲蓄存款增加比率甚速,不致影響工商界的需求。

中央銀行認為在貨幣供應量超出正常水準時,即使對工商融通資金加以適當的節制,從長遠的打算也是合理的。

中央銀行強調目前的收縮政策係屬貨幣政策的彈性運用,換言之,現在的收縮措施並不一定持之以久,當貨幣供應量減到正常的水準,自將恢復以往的擴張政策。

由此可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是緩和而彈性的操作。

【1971-07-24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