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1 11:46 聯合報/ 記者
廖靜清/台北即時報導
寶林中毒案截至昨天(3月31日)共有31例通報,包含2名死者與5名仍在加護病房住院中,其中有4位肝臟損傷嚴重,人類檢體累計已有14例陽性。民眾聞「米酵菌酸」色變,衛福部昨天公布,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以及調味料等35項食材均未檢出米酵菌酸,目前毒素源頭待逐步分析。
米酵菌酸毒性十分猛烈,但真的「惡貫滿盈?」中研院士牟中原在臉書發文指出,「米酵菌酸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含油量高的植物種子。」
牟中原以椰子為例,椰子果肉含油量為60-65%,豐富的脂肪可榨取椰子油,油內大部分為飽和脂肪酸,僅有少量的油酸與亞油酸。早期印尼,將椰奶或椰油生產中的椰子肉副產品壓製成餅,再接種少孢菌進行發酵而製成椰子天貝;如果發酵不完全,米酵菌酸會增生。
以下是中研院士牟中原的臉書:
這幾天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以下簡稱BA)被吊打,認為他是罪惡滿盈,怎麼這麼毒啊? BA 辯解道,我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那些油茲茲的植物種子。
就擧椰子吧,它生的椰子肉富含油脂(高達20%),負責傳宗接代。可是有一種真菌會侵犯它使它從內部爛起。真菌是最早演化出來有粒線體的生物(單細胞或多細胞),那時地球上的氧氣還不大多,真菌高度依賴新入伙的粒線體進行氧化產生能量。可是這就讓椰子不高興了,於是它召來米酵菌來幫忙產生這厲害的武器BA. 這菌只𠕇在很油的種子上才造BA,來消滅真菌,使椰子可以活下去。其實這和國家一樣,和平時不浪費資源造武器。只有當肥茲茲受敵人威脅才造它。
米酵菌只有在油含量很高的植物而且有真菌(發酵)作用時才產出多量的BA 去攻擊真菌的粒線體,因為那是真菌的阿基里腱,一打就完蛋。
好了,時間快轉到19 世紀,印尼來了很多中國移民。中國愛黃豆食品,豆腐之類的。在印尼發展出國民美食「天貝」,它是發酵的黃豆餅,煎或烤起來很好吃。但是印尼不產黃豆,要靠進口。所以後來就發明「椰子天貝」,又便宜又好吃。但後來就出了大禍,死了很多人,多到政府禁止它。
當政府決定禁止國家食物特產時,這當然是非比尋常的情況。 然而,1988年,印尼政府對數千起食品舉報做出了回應。正式禁止 tempe bongkrek(椰子天貝) 進入市場。 然而,實際並不成功——Tempe Bongkrek 仍然是一道受歡迎的菜餚。 傳統天貝是將根霉屬(Rhizopus spp.)真菌接種至煮熟的脫皮大豆,再以香蕉葉包覆,經過一至兩天發酵,真菌將大豆分解後菌絲包覆大豆而成的白色餅狀食品。
顯然,你已猜到就是BA 造成吃椰子天貝中毒的。另外,富含油的玉米餅在中國東北也發生中毒事件,也死了很多人。
但照說,米含的油脂不多,不應該容易有BA 啊。我們台灣人吃粿粉,粄條幾百年了真是使大家大惑不解。以下是我的猜測:
台灣人吃粿條是用水煮或蒸的,沒有什麼油,那很安全。但馬來西亞炒粿條不會加水,且放入馬來西亞特製的黑醬油,裡頭含有香茅等香料,醬油濃度較黑,才能將招牌粿條炒到「黑黑的」。且關鍵在於製作時必須以大火熱鍋,利用鍋氣去炒粿條,火侯及油量都要控制得宜,「要炒但又不能在燒焦的邊緣」。大火會逼出粿條中的水,而由油進入米中(我們的炒飯是油包米,而非油滲米)。那再如果這炒粿又放了很久,就招來酵菌了。馬來西亞餐廳必備椰子產品,米酵菌不缺 當它遇到其它菌就奮勇殺敵,產生很多BA.
這些東西一起進了人肚子,那些 BA 就更勇了,因為人體每一個細胞都有粒線體。
我真不是故意的,我本來是保護椰子的神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