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高檔樓盤平地起 房價飆升隱憂現

【記者梁任瑋】

【2003-09-10/經濟日報/10版/兩岸】

上海房市發展時間不長,爆發力驚人,已歷經三年波段上升,各界還是看好後勢,持續加碼。這幾年各地人士群聚上海投資,上海房市已經成為中國大陸房地產的指標,尤其上海浦東特區的中高檔別墅與超高層住宅房價,已經直逼台北目前行情,套句上海的流行語,只能以「紅火」形容。

本報記者梁任瑋月初赴上海採訪,完成「火紅上海房市系列報導」,描繪與台灣相似的上海房市交易,並探討台灣代銷業與房仲業在上海投資的現況。

如果說,上海是個吸金的國度,那麼,國際熱錢匯流的極致化表現,就是比鄰而居的高樓大廈,以及居高不下的房價。

當台灣人還在流行看八卦雜誌,追逐名人八卦,上海人最熱中的話題,除了房地產,還是房地產。上海房地產到底有多熱?繞一圈公車站牌旁邊的書報攤,你就會知道。目前上海當地專門報導房地產訊息的周報至少五份,月刊至少一份。

房市流行三高

台灣流行用「三低一高」形容房市買氣交投熱絡,對岸的上海,同樣也有「三高」一說。所謂的三高,是指投資比例高、房價持續高、房價收入比明顯增高。

房地產熱,高檔樓盤(個案)尤其熱。8月底,才剛擺脫裝修房品質問題的上海世茂集團宣布,10月開始,公司將巡迴世界舉行說明會,向各國有錢人推銷上海最高檔的豪宅。

同一時間,台北的財經雜誌,出現一連三頁的上海高檔房地產The house廣告,文案上將自己與台北101、紐約上東區數億明宅、東京六本木hills相比,就算你不想在上海置產,也想到上海接待中心一窺世界級規格的豪宅模樣。

上海身為中國的經濟櫥窗,十年來它像個強力的磁鐵,吸引著世界上無數商人到此尋夢。

根據統計,上海外來新移民逐步融入當地生活的比率已經相當高,2002年外來人口購買預售面積已達到502萬平方公尺,幾乎占整個上海市購屋比重的18.7%,其中該部分購屋者自住比率近80%。

在大量國外、境外、省外的「三外人士」,排隊般等著進入這個希望之都,2002年上海平均住房均價為每坪新台幣6.1萬元,其中每坪單價在新台幣3.9萬元到6.5萬元的產品就占55%,其中別墅和市中心區的單價每坪7.8萬元的已經比比皆是,喊到每坪新台幣15萬元的也不再少數。以台北人的眼光看來,這樣的價格或許合理,但是依照上海的平均所得來看,上海民眾的購屋壓力與台灣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可否認,當一個城市從荒蕪到開發的過程中,炒作房地產現象將隨之出現,20年前的台北如此,20年後的上海也是如此,而且上海發展樓市的規模,還比當年的台灣放大數十倍。

雖然非上海籍人士以增值的角度投資上海房地產,是支撐上海房市站穩腳步的主因,但是導致上海房價穩中帶升的力量,主要還是持續棟拆遷舊社區的動作,使得民眾購屋的需求持續爆量;另外,就是上海民眾所得逐漸成長,購屋民眾持續增加。

上海去年動遷戶約9.9萬戶,消化住宅新建面積約900萬平方公尺,今年棟遷量約8萬戶,消化住宅新建面積約700到800萬平方公尺,這些為了改造舊社區而拆遷舊房子的居民,成為支撐上海房市不斷往上升波段前進的最大力量。

但是過熱的結果,就導致泡沬產生。「現在上海像極了當年房地產飆漲的台灣。」長期觀察兩岸房地產現象的上海樓市海外版總主筆蔡為民很悲觀,提出隱憂。

蔡為民表示,1986年台灣房地產市場藉著新台幣對美元的強力升值,由40元兌1美元升至25元兌1美元,引發國際熱錢大舉進入台灣套利,加上當時房價因長期不景氣被低估,導致市場買氣開始湧現,銷售率大幅提升,甚至有一日三市的行情。

當時,房地產的性質在購買者心中產生了質變,由自住、自用,轉為投資性增值商品,連菜市場買菜的阿公、阿婆都跑去「搶」房子,在非理性的供需情況下,終於在1988年劃上句點,一蹶不振,直到今年才開始復甦。

同樣地,把鏡頭轉到上海,當中央高級官員頻頻放話,藍印戶口與購屋抵所得稅等獎勵措施截止,重大工程配套房已然啟動,跨行經營者蜂擁投資興建高樓,更加落實了上海房地產市場泡沬化的警訊。

有人預期未來五年,上海房地產仍將走出一個強勢增長的周期,不過,還是有人認為上海有兩大不健康的因素必須調整。

第一,是過多建商依賴銀行資金的結果,市場將集聚風險,引發市場較大的波動;第二,是房價上升過快,導致消費極限提前來臨,迫使房價回調,繼而引發房市恐慌性賣壓,破壞市場信心。

「景氣的拐點終究是會來的。」蔡為民認為,短時間內上海樓市當然還是建築在三外人士棟遷住戶的需求基礎上,但是按照景氣周期而言,現在肯定是要邁入高原期,可以預期的是樓市景氣不會更好,但肯定不會更壞,歷史的必然無人可掌控,就好像沒有人知道相隔千里之遙的上海與台北,竟有許多相似。(三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