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8 17:30
文|印和闐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2000年輸給共和黨的小布希後,就轉型成為環保運動家,到處鼓吹重視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議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簽訂後,在共和黨小布希時代曾經一度退出的美國,終於在2015年巴黎高峰會上,與各國達成強制節能減碳的共識,並在2016年的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全球強制性的節能減碳自此成為全球的發展方向。
從歷史找線索 中國、歐洲有例證
在人類開始對抗全球暖化後,2008年起,原本冬天不下雪的中國華南開始下大雪,2009年與2010年歐美接棒的雪災,不論是北美、歐洲、日韓及中國,每年的低溫紀錄一年比一年還低,全球的平均溫度看似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冬天卻愈冷愈誇張。2020年的美國德州嚴酷的冰風暴是個例子。不知不覺中,對抗全球暖化的環保團體與政府,把全球暖化的字眼偷偷拿掉,換成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不過處理的辦法還是一樣,全面性的節能減碳,改用風電與太陽能,這導致美國德州在大風雪中完全無電可用,因為德州早已放棄煤與油發電的選項。
這到底對不對?也許歷史可以給我們一點線索。中國的西周末年,氣候是偏寒冷與乾燥的。到了三國時代,《晉書.五行志》:「魏明帝太和2年(西元231年)5月,大旱」,又說:「魏明帝太和5年(西元234年),自去年冬10月至3月皆不雨。」《三國志.吳志.孫權傳》也記載:「嘉禾五年(西元236年)10月起不雨,至次夏,皆頻年枯旱,亢陽之應也。」最後,在《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記載:「亢旱以來積30年(西元260年)。」吳魏之地大概在現在的河南與江蘇、浙江一帶。而當代中國的沿海地帶不曾經歷過30年的旱災,這或許也解釋了三國時代人口減少與戰爭不斷的原因:爭奪生存資源。
以上是中國所謂的小冰河期的歷史紀錄,第1次延續整個西周,第2次從漢末持續到隋朝初年;西晉的八王之亂與後來的五胡亂華,很大程度上與北方氣候轉為乾冷,遊牧民族被迫南下求生存有關。附帶一提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2次小冰河期在歐洲也能印證。西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的五賢帝全盛時期結束,為了應付不斷南下的北方蠻族,國力日衰,最後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滅亡。同期的中國處於南北朝時期,連年酷寒與大旱,糧食持續歉收。
相對而言,中國歷史上也有溫暖而溼潤的黃金時期,商朝時代留下的甲古文,犀牛骨與烏龜殼都是氣候溫暖才會有的產物;唐朝時代的西域是整片的草原,淹沒在沙漠裡面的高昌、樓蘭古城規模極大,所在位置當年一定不是沙漠,這些考古證據顯示人類歷史上的氣候並非一成不變。氣候科學家的電腦模型,卻預測地球的溫度將會隨著「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而呈現線性上升。
地球的溫度和氣候變化,實際上一直都是以週期性而非線性的方式持續演變,證據可追溯到數千年前。如果讓考古證據說話,我們現在所推行的節能減碳政策,反倒有可能會使世界大部分地區在完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被迫面對比近期的美國德州災難更嚴重且更漫長的氣候變遷衝擊。
2018年,英國諾桑比亞大學的瓦倫蒂娜.扎爾科娃教授(Valentina Zharkova)領導的團隊以太陽活動中背景磁場的作用為基礎,開發一套複雜的模型,接著利用它預測從2020年至2053年是下一輪太陽活動極小期,可能很類似1645至1710年的狀態,當時正是中國明朝末年連年大旱,張獻忠、李自成等搶匪非常活躍。薩沙.多布勒(Sacha Dobler)在《太陽行為》(Solar Behavior)一書指出:「對氣溫的影響而言,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太陽發出多少能量,而是其中有多少被雲層擋住,又有多少順利到達地球表面,還有多少被冰雪反射回太空。在太陽活動極小期期間,宇宙射線對大氣層的穿透力變強,這會增加雲凝結核作用,也會加劇火山活動的幅度。」
台灣百年大旱 只是剛開始而已
以目前全球火山爆發、地震發生的頻率,加上冬季極冷、降雨偏低的普遍情況觀察,小冰河時期的理論顯然比溫室理論正確的可能性大很多,台灣目前的百年大旱如果放在扎爾科娃教授的理論脈絡觀察,也許只是剛剛開始而已,未來的日子很可能比想像難過。以投資的角度觀察,30多年的乾冷預測如果真的成為常態,全球很可能需要加緊投資海水淡化廠;位於巴哈馬群島的綜合水務公司(Consolidated Water, CWCO US)在全球多個免稅天堂島嶼負責海水淡化供水業務,是全球市場上最純粹的海水淡化上市企業,值得多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