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2020-06-30 平凡無奇的箱子,如何讓台灣成為世界重要轉運中心?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4841/page2




貨櫃運輸的黃金時代:平凡無奇的箱子,如何讓台灣成為世界重要轉運中心?

 2020/06/30, 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歷經60年代貨櫃化基礎的建置與整備,台灣開始逐步與國際貨櫃運輸接軌,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台灣出口快速增加,隨之貨櫃運輸量亦不斷增長。

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箱子,竟能帶來世界性的交通新革命,它不僅改變全球貨物運輸型態,還建立全新的國際經貿模式與秩序。1960年代起,台灣開始積極因應世界運輸發展新趨勢,港口基礎設施的興建整備,海陸聯運的配合與網絡建置,讓台灣順利接軌國際,進而成為世界重要貨櫃轉運中心之一。讓我們一同翻閱國家檔案,回顧這一段台灣貨櫃運輸發展史上輝煌的歷程。

貨櫃運輸概念構想肇始於19世紀的英國,後被實際運用在鐵路載貨車廂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為將龐大軍需物資更有效率送達前線,採取了貨物包裝單位化方式運輸,而成為貨櫃運輸的最大推手。但真正將貨櫃運輸應用在實際商業用途的是,美國麥克連(Malcom McLean)所提出的現代化貨櫃海陸聯運構想。1955年(民國44年)麥克連併購華特曼輪船公司及泛大西洋輪船公司,1956年(民國45年)旗下一艘由舊油輪改裝而成的——「Ideal-x」號,由美國東岸紐澤西州紐華克港載運58個鋁製卡車車廂起航,駛往德州休斯頓,正式掀起全球貨櫃運輸新革命的浪潮。

早期貨櫃船大都是由油輪或雜貨船改裝而成,一般稱之為「半貨櫃船」。在全貨櫃輪及貨櫃全自動化出現之前,這種半貨櫃輪必須仰賴船上自備吊桿,或者使用碼頭上動力起重機,才能完成貨物裝卸。有別於傳統運輸直接將貨物裝載在船艙內的方式,貨櫃運輸則是將貨物以貨櫃裝載方式,達成其降低貨物運輸成本、提高集貨和運輸效率,以及透過規格化貨櫃與機械化動力,加速裝卸速度時間,減少人力搬運耗費縮短船貨滯港時間與最大經濟目的。

1960年代世界貨櫃浪潮開始襲來,由半貨櫃船、小型貨櫃船,快速發展至可裝載2,500 TEU(20呎標準貨櫃)之第三代巨型貨櫃船。因此,政府開始意識到貨櫃運輸的重要性,為迎合時代需求與趨勢,而積極籌劃推展。民國(以下同)56年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經合會)特邀前懷特工程顧問公司駐台經理狄普賽考察台灣各地基礎設施,並針對台灣港口、貨箱(即貨櫃)運輸及船舶運輸與造船等提出具體意見。

狄氏認為台灣應加速進行更有效之貨物處理與作業程序,加速基隆、高雄兩港基礎建設投資,以利將來貨櫃運輸裝卸集散、轉運作業之需;同時應將「現代化貨櫃運輸作業」概念導入運輸體系之中,新建貨輪亦應融入貨櫃運輸設計概念,故強烈建議立即成立一研究小組,商討、凝聚共識並提出相關計畫,以使中華民國能迎頭趕上,接軌世界貨櫃化運輸潮流趨勢。

57年,政府依據狄普賽之建議,組設「貨櫃化運輸研究發展小組」,並於同年4月由交通部召開發展小組第一次會議;9月召開第二次會議,並針對有關運輸航線選擇與對外合作範圍、貨櫃運輸船型與所需投資數額研究、貨櫃碼頭配備與營運、貨物集散站設置、規章法令修改等進行實質討論;10月復由航業發展中心廣邀國內陸海空各運輸業及相關單位,參加「貨櫃化運輸講習會」,特邀世界貨櫃運輸專家來台主講,同時發行特刊並介紹世界貨櫃運輸概況與專題論著,加上後續經合會召開之「穀類運輸與倉儲問題及貨箱運輸問題座談會」等,都是政府與民間因應世界貨櫃發展現況,推行發展貨櫃化運輸之參考依據,同時積極展開貨櫃運輸基礎的整備。

57年12月,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提出「推行貨櫃化運輸計畫方案」,針對貨櫃化運輸經濟效能,現階段貨櫃化運輸配合計畫如港埠貨櫃碼頭規劃、貨櫃裝卸搬運機具、貨櫃集散站設置、內陸鐵、公路運輸及航業、海關等進行商討研議。具體指出貨櫃化運輸主要特點就是,將過去定期或不定期等乾雜貨,裝入國際標準規格貨櫃中,以標準化大單位包裝,使運輸及裝卸作業單純合理化,進而採取海陸空聯運方式,實施「戶對戶」運輸,以節省運輸裝卸時間,減低運輸裝卸費用,保障貨物安全,發揮最大之運輸效能。

當時,台灣貨櫃裝卸進出口,主要以軍用貨櫃為主,商品貨櫃較少,貨櫃裝卸仍須使用船上自備吊桿,或者碼頭上舊式起重機,僅暫時先將基隆港西32、33號及高雄港1、17號碼頭,供作臨時貨櫃裝卸指定碼頭及堆置場。前述運輸計畫方案中,已規劃貨櫃專用碼頭,分別是在基隆港外港突堤碼頭北岸,興建可供大型貨櫃船停靠之深水碼頭,於碼頭後側敷設鐵、公路支線,以連結主幹線,便利貨櫃進出口運輸,此即後續58年動工,61年完工之第一突堤貨櫃碼頭。

高雄港方面則是分成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先將中島商港區40-42號碼頭建設為半永久性貨櫃基地,57年12月開工、59年完工,有4座深水碼頭,可儲放2,500個TEU之第一貨櫃中心;第二階段興建之63-66號碼頭為永久性貨櫃基地,59年動工、64年完工之前鎮商港區,計有4座深水碼頭,可儲放12,000個TEU之第二貨櫃中心(圖1)。自此,高雄港已具貨櫃運輸規模。

圖1:高雄港新商港區貨櫃碼頭位置圖

此外,為因應貨櫃裝卸搬運需求與實際作業效率考量,在第五期四年經建計畫(58-61年)中,分別購置基隆、高雄港新橋式起重機、20噸、30噸側載機(跨載機)、牽引車(貨櫃拖車)、低底盤平車(平板拖車)等相關機具。鐵路管理局亦於57年多次進行平車貨櫃試裝,特設「貨箱研究小組」,委請台灣鋁業製造貨櫃,並進行試運,再視實際情況決定貨櫃型制,同時購置貨櫃專用機具與車輛,以應貨櫃運輸一貫作業之需求。

58年為應付貨櫃運輸迫切需要,協助我國輪船貨櫃化為目的,在交通部「貨櫃化運輸促進小組」督導下,結合公民營航業公司、裝卸業、貿易界及鐵路管理局、基隆港務局等,投資設立「中國貨櫃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綜理全台貨櫃業務,並在基隆及高雄設置集散站。同年7月,交通部國際海事問題研究組,邀集港務、航業、造船、鐵公路等各單位,召開「我國貨櫃船及貨櫃碼頭設備之研究」會議。

59年,配合經合會邀請西德貨櫃運輸專家來台協助指導研究,鐵路管理局成立「貨櫃運輸工作小組」,專責研究與協助等事宜;公路貨櫃運輸方面,雖受限於台灣法規限制,以及實際公路、橋梁等之結構與載重設計,但經重新檢討修法後,漸使整體貨櫃化海陸運輸,得以順利配合推展。

歷經60年代貨櫃化基礎的建置與整備,台灣開始逐步與國際貨櫃運輸接軌,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台灣出口快速增加,隨之貨櫃運輸量亦不斷增長。除前述已完工啟用之貨櫃專用碼頭外,港口基礎設施仍不敷使用,為便提供更迅速、準確完全的港勤服務,配合最先進軟硬體設施建設,以提供航商業者具國際競爭力的港埠經營環境,政府陸續擴增及改建高雄與基隆港貨櫃碼頭基礎設施,如高雄港第二港口(66年完工,以下皆同)、基隆港第二突堤貨櫃碼頭(68年)(圖2)、高雄過港隧道(73年)、高雄港第四(82年)、第五貨櫃中心(90年)等,以期充實台灣整體貨櫃運能與總吞吐量。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2:基隆港西岸突堤貨櫃碼頭

內陸運輸銜接方面,因應西部公路幹線不敷客貨運輸需求,所以興建南北高速公路(60-67年),另為解決基隆港貨櫃進出口輸運,而興建西岸港區聯外高架道路(63年);鐵路部分,積極添置貨櫃裝卸及拖運設備、新闢貨櫃場站、興建貨櫃碼頭港區專用側線,以加強內陸運輸與港口間之連結,將鐵道路線延伸至貨櫃碼頭、船邊,發揮最大海陸聯運功能。

73年,基隆港、高雄港在貨櫃運輸基礎建設及軟硬體設施漸趨完備下,一舉奪下世界第七大及第三大貨櫃港之殊榮,從而締造1980年代台灣貨櫃發展輝煌的黃金時代。貨櫃化運輸潮流趨勢促成全球化市場的形成,成為聯繫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運輸方式,低成本、高效益將貨物產品運送化繁為簡,安全運送至世界各地,不僅改變世界經濟形態,更影響著你我的日常生活。歡迎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查詢更多關於台灣貨櫃運輸發展的歷程,瞭解世界現代化貨櫃海陸聯運浪潮下的新時代。

參考資料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基隆港務局,民74。

曾俊鵬。《國際貨櫃運輸實務》。台北:華泰文化,民94。

李文森著、吳國卿譯。《箱子:貨櫃造就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生活》。台北:財信出版,民98。

王御風。《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台北:天下遠見,民105。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報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