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港台部 2018-04-07 09:00
隨著環境保護稅首張稅票1日在上海開出,中國環境保護稅的首個征期正式開啟,也標誌著這個國家正式邁入「綠色稅制」時代。
連日來,中國各地涉稅企業紛紛積極繳納。2日上午,上海嘉定馬陸化工廠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登錄指定辦稅網站,根據操作流程,不到半小時就辦完了相關手續。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法規定繳納環境保護稅。
這意味著,無論是跨國巨頭還是國企、民企,都要依法完稅,並將其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義務體現在實質性的稅收上。
「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將環境保護納入到更深層次的全面依法治國軌道。」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說。
上海嘉定馬陸化工廠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余梅芳說,公司趕在週一就申報了環保稅,一季度應繳稅款10156元,減免稅5078元,實繳5078元。因為公司排放污染物的濃度是每立方米42.9毫克,低於上海市相關標準的50%以上,根據環境保護稅法,可減一半稅收。
「稅收的減免進一步加強了公司的環保理念和對設備進行改造的意識。」余梅芳對記者說。
截至2日下午4時,上海市稅務部門統計顯示,當地已申報環保稅納稅人500余戶,主要涉及化工、印刷等行業。
據瞭解,目前中國各地稅務部門核心征管系統、網報系統均已部署上線,共識別、認定、採集了24萬多戶環保稅納稅人的基礎資訊,聯合環保部門組織培訓4600餘次。
環保稅專業性強、業務複雜,應稅污染物種類多達百種以上,特別是污染物排放具有暫態性、隱蔽性、流動性等特點,監測管理和稅款計算的方式多樣,專業化管理要求較高。
結合環保稅的特點,深圳地稅局針對不同類型企業、不同污染物、不同監測方式,分類制定監管,還在辦稅服務大廳特設了「綠色通道」和專人諮詢崗。
中國自1979年確立排汙費制度,排汙費徵收近40年來,累計向1380萬戶排汙單位收費共計3169億元,用於籌集污染防治資金,為加強環境保護發揮了作用,但亦存在執法剛性不足、地方政府和部門干預等問題。
作為完善「綠色稅制」的重要一步,制定環保稅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實現排汙費制度向環保稅制度的平穩轉移。根據法律,徵收環境保護稅後,排汙費將不再徵收。
據悉,今年以來,國家稅務總局會同財政、環保等部門為環保稅首個征期做了多方面準備工作。目前,各地環保部門已完成全部歷史涉稅資料向地稅部門移交工作。
據介紹,環境保護稅納稅申報表圍繞「簡潔、減負」優化設計,由原來排汙費按不同行業制定調整為按「水、氣、聲、渣」四類污染物制定,申報表大幅精簡,減少報表數量和納稅人填報欄位量近三分之二,大大減輕了納稅人的填報和計算負擔。
「相較于排汙費,稅收的透明度、公平性更高。」劉劍文認為,從「排汙費」到「環保稅」,變化的核心意義在於增強了法治的剛性,減少了彈性,向一些「地方保護主義」說不。
從大氣、水、土壤三項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到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舉措密集而有力。
中共十九大報告更是把「污染防治」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更緊迫日程。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對於今年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標,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深入推進水、土壤污染防治,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完成造林1億畝以上。
由此發生的改變令人欣喜。統計顯示,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分別下降39.6%、34.3%、27.7%;五年來,累計治理沙化土地1.5億畝,完成造林5.08億畝,成為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相關報導:新新聞》中國的至暗時刻正在降臨|更多文章)
此次環境保護稅的開徵,意味著將在全國範圍內形成統一的標準,為中國打贏污染防治這一攻堅戰提供重要支援。「其生態意義遠大于稅收意義,對促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都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樊勇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