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最大信評機構大公國際昨(17)日遭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中國證監會嚴重警告處分,因為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並收取高額費用,大公國際的證券評等業務遭暫停1年。調研機構也指出,大公國際評等有虛高爭議。
中國經營網引述業內人士說法稱,對大公國際處罰一事或將拉起對評等機構從嚴監管的序幕。華爾街見聞報導,近期大陸債市違約頻繁發生,不少違約主體還是高評等的上市公司,反映債市評等弊端,大公國際更有評等虛高爭議。
大公資信昨日晚間表示,將在監管指導下按要求逐項對照徹底整改,並認真研究解決行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各項業務和工作完全合規合法推進。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昨公告,去年11月至今年3月期間,大公國際在提供信評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並收取高額費用,同時大公國際向協會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資訊,決定給予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1年。
證監會也發布公告,大公國際也有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控混亂不良情形,還有部份高管及評委資格不符合要求、個別評等項目資料缺失情形。故暫停大公國際證券評等業務1年,更換不符合要求的高管。
值得注意的是,大公國際擁有人行、發改委、證監會、原保監會4部門所認定的全部信用評等資格。據證監會公告,此次執法行動為證監會和交易商協會的聯合行動。由於部份債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部份公司債在交易所發行,故由不同監管方處分,這也是銀行間債市和交易所債市跨市場統一執法之後的重要舉措之一。
光大證券固收研究報告指出,從2017年初至今年8月17日,大公國際的評等上調率為19.16%,其後依序為東方金誠(17.13%)、上海新世紀(16.88%)、聯合資信(15.41%)、中誠信國際(11.80%),大公國際不僅在各家評等機構居首,也遠高市場平均。自去年Q3到今年Q2期間,大公國際所評債券為AA+(含)以上等級的年增速,均高於市場平均,且自去年Q4以來差距大幅擴大。報告稱,大公國際正好在該時期發展「評等+諮詢」業務模式,需要思考如何避免利益衝突。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