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陸取締一刀切 衝擊產業鏈供應

2018年01月04日 04:10 中國時報 藍孝威/綜合報導

為治理環境汙染,大陸近年掀起一波接一波的環保風暴。為了讓河川水質、空氣品質達標,不少地方政府從以往針對個別企業的整治取締,到現在採取「一刀切」的實施停工、停產令,讓許多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影響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供應。

去年底,江蘇昆山為了整治吳淞江流域的水質汙染,12月24日宣布沿岸270家工廠停工17天,包括富士康、台玻、日月光、南亞、研華等百餘家台商大廠都在停產範圍內。由於衝擊過於嚴重且引發強烈反彈,停工令時隔2天後全面喊停。

去年9月,大陸環保部聯合多部委公布秋冬季治理霧霾的「攻堅」方案,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史上最嚴停工令,並明確具體目標,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市的目標為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5%。

影響所及,北京、天津、河北的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行業全面限產、停產。例如鋼鐵限產50%,電解鋁、氧化鋁限產30%以上,水泥建材全面停產。

大陸環保單位「一刀切」的執法方式,也打亂產業鏈運作。去年9月18日,一家德國專門生產軸承的企業捨弗勒向上海市政府求助:「關鍵零部件因環保因素斷貨,將影響中國地區300多萬輛車生產。」此次斷供的上海界龍金屬拉絲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地處浦東新區川沙地區,從事金屬拉絲,是捨弗勒唯一的滾針供應商,但於9月10日被浦東新區川沙鎮政府關停。

大陸不僅環保法規日趨嚴格,各省市的基本工資也不斷調漲,導致人力成本節節上升,加上土地取得成本也日益昂貴,在大陸從事製造業,挑戰只會愈來愈嚴峻。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