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A2/火線焦點 2017/12/25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歐美日各國央行紛紛以直升機撒錢的方式進 行所謂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貨幣政策,各 國央行憑藉法律賦予鑄幣權而大肆撒錢,引發各種不同的看法,尤其 從貨幣紀律觀點而批評的聲浪更是不絕如縷。在2009年一位自稱中本 聰者開創比特幣系統,以區塊鏈技術去除交易中介及處理中心,藉由 分散式帳本(distributed ledger)讓所有參與者共同管理比特幣的 發行,並且設定比特幣發行量的上限為21,000,000個。比特幣的上述 特點,對於反對各國央行濫權恣行進行QE政策的人士,彷彿找到一個 全面翻新貨幣體制的新方案,直稱去中心化的比特幣是根絕央行濫權 的最佳對策。
事實上當時各國財金主管當局不但擁抱QE政策,甚至期盼QE政策扮 演經濟復甦的火車頭,加上比特幣雖有區塊鏈技術的不可否認性、可 追蹤全部交易等特性,但因為比特幣的匿名性,對於防制洗錢及反資 恐不但無助益,甚至助長洗錢與資恐,坊間盛傳北韓駭入各個比特幣 交易所,盜取巨量比特幣,從事軍火、物資的購買。此外,比特幣式 運作在完全沒有中心管理的公開鏈上,如果發生糾紛,也沒有具公信 力的機構進行調查和仲裁,對於究責(Accountability)與賠償(l iability)可以說是無能為力。
因此,迄今全球各國財金當局少有允許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的。先 進國家中,除了日本修訂其「支付服務法」,明訂比特幣可以作為支 付工具之外,多數國家基本上仍將比特幣視為「商品」。我國中央銀 行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13年12月30日共同表示,比特幣因為不 具法償效力、不具真正通貨等特性並不能視為貨幣。央行將比特幣視 為高度投機之數位「虛擬商品」,且因可能有資安等種種風險,建議 民眾在交易時必須注意其風險,並且禁止比特幣於第三方支付的交易 流程中所使用。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12月1日核准芝加哥商品交易 所集團(CME Group)及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全球市場發行 比特幣期貨的申請。CME和CBOE都爭相推出比特幣期貨,其中CBOE搶 到頭香,已於12月10日正式掛牌交易。然而,美國證管會(SEC)今 年3月接連否決2件比特幣ETF申請案,所持的理由是加密貨幣存在監 管風險。由此可見,美國金融監理單位對比特幣監管風險仍存有歧見 。
其實,美國兩個監理單位的監管風險歧見,更加彰顯比特幣的本質 ,亦即顯示比特幣作為期貨商品與做成ETF標的,在本質上差異甚大 ;前者原是為避險而生的機制,期貨的監理風險僅在市場參與者未來 能否落實履約。然而,ETF是由實際之標的組合而成,ETF投資人有權 利要求將ETF兌換為所表彰的實際標的,或提出實際標的請求發行ET F。比特幣在分散帳本以匿名位址進行交易,除非改為實名認證,ET F的發行人如何提出證明來證實其本身為某些比特幣位址的所有權人 ,在監理實務上確實是一大難題。
比特幣在期貨市場交易,更顯示比特幣性質越來越像原油、黃豆、 黃金、小麥、玉米、棉花等大宗商品,而且因為價格高、波動大,比 特幣與交易貨幣功能漸行漸遠,越來越不可能成為一般交易的交易媒 介。即使當作大宗商品,也要注意,各項大宗商品都有其生產投入的 價值,而比特幣則純粹建立在投資人的接受信心上,若投資人信心轉 向,最終持有者連將比特幣轉換為生產投入的機會都沒有,只剩帳上 一堆數字。
整個2017年是比特幣的狂飆和震盪期。2016年底比特幣價格已經蠢 蠢欲動躥升至958.29美元,2017年第一季最高價為1,256.20美元,升 值25%左右;到了6月底已經突破2,500美元,而達2,554.14美元,是 3月底價格1,094.09美元的2.33倍;第三季到9月底價格推升至4,187 .37美元,漲勢似乎較為和緩,但價格仍高達第二季底的1.64倍;尤 其在第4季,10月13日站上5,000美元之後就一路飆漲,至11月30日已 經站上一萬美元關卡,達10,827.46美元,12月以來更是持續站在1萬 美元以上,到12月7日、8日,跨過15,000美元關卡。根據 CoinDesk .com網站數據顯示,12月17日最高曾達19,783.2美元,隨後持續重挫 ;12月22日一度跌破13,000美元,五天之內,跌幅超過三成。
貨幣必須具有交易的中介、計價的單位、價值的儲存、以及遞延支 付的標準等四項功能,這是任何中央銀行考慮賦予貨幣地位的先決條 件,比特幣單是價格的巨幅波動震盪就難以被接受為交易的中介,同 樣的,一個價格在短期內會巨幅震盪的商品也難作為計價的單位、價 值的儲存、以及遞延支付的標準,既然如此,還有人癡想比特幣會成 為貨幣嗎?
2017黃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